--------------------
第46章 院试
==============
六月的院试很快就到了,作为童生试的最高考试阶段,它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任期三年。
院试分岁试和科试,岁试是学政到任第一年后举行的考试,用以甄别秀才优劣,童生还要进行院考,从中选拔出生员;而科试则是对准备参加乡试的生员进行选拔,通过后方能参加。宋知意等人要参加的就是岁试中的院考。
六月二日一早,宋家的三个小子早早就动身前往考场。院试只有两场,正场和再覆,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试八股文和试帖诗,所以宋知意并不紧张,在考位上凝神片刻后就开始作答。
正场考的是三篇八股文和一篇试帖诗。前两篇为四书题,第一道题为“北辰”,第二道题为“亲民”。这两道题并不像上回府试的截搭题,题义简单,皆是关于治民化民思想。
第一题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意思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强调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峻的刑律。
而第二题“亲民”出自《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2]”。但对亲民的解释有两种,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将“亲民”解作“新民”,认为“亲”字是“新”字的误写。新者,革其旧之谓,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已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3]。意思是就是去引导、教化人民,革除旧思想,完善自己的德行。
而王阳明则认为若将“亲民”解释为“新民”,则违背了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亲民”也好,“新民”也罢,都指的是自己。
宋知意虽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也很有道理,但大周科举还是以程朱理学为准,故而还是按照朱子的思路拟出了答案。
第三道考本经,宋知意的本经是《春秋》,他平日里熟读《左传》,所以他也很快就写好了这一篇文章。
最后的便是帖诗题了,巡考官举着题板,其上写着“冯妇攘臂下车[4]。”
宋知意心中一喜,前几日他睡前读《临文漫谈》的序言时,看到山居先生曾提到一句他是冯妇下车,宋知意觉得此句眼熟,但又不记得它的具体意思,于是便下床翻了翻书,才忆起这是孟子中的一篇。
这篇讲的是晋国有一个叫冯妇的人,他擅长打虎,后来他立志成为善人,不再搏虎。可有一天,他遇见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背靠险峻的山,没有人敢接近他,众人见到冯妇,便来迎他去打虎。冯妇受了众人的追捧,于是“攘臂下车”,再次打虎,但也因此遭到了士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