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亲到把人娶进门,杨母初步估算,没有一百两都无法把赵婉晨给娶进门,她是前世欠了那丫头的吗?才会让她儿子为了那丫头不惜奔走边疆,现在又花银子如流水,二十八两八啊!这能让她们这些普通农家不愁吃喝十几年了,可她那傻儿子只是为了上门提前,就花了普通农家十几年的嚼用。
杨清泉知道她娘舍不得花钱,但他等了赵婉晨这么多年,喜欢了她这么多年,他只想给她最好的,他也知道在这民富镇上最好的,也就相当于人家县城里的中等花费罢了,但这也只是现在的他所能给予赵婉晨最好的了。
付了银子,杨清泉夹着云锦,提着点心盒问杨母:“娘,可还有什么要买的?”
她们花了二十八两八也才买了三样东西,杨母不敢想象若是再让她这傻儿子买下去,还得花多少银子?为了她家的银子着想,杨母果断摇头回答:“没有了,咱们回村找媒婆。”她现在只想快些把两人婚事定下来,她可不想再花那么多冤枉的银子了。
“好。”终于到请媒婆的环节,杨清泉别提多开心了,毫不犹豫地点头,母子俩出了点心铺,就往回村的路走去。
刚到家门口,杨母就说道:“你回家把东西放好,我去去就回。”
“嗯。”杨清泉重重点头,明天提亲他又能见到晨儿了,光是想想就高兴。
东西统共就三样:一匹云锦,一支梅花发簪,九盒点心,云锦和点心放桌子上后,杨清泉才小心地从袖兜里掏出梅花发簪,小心地放进空间里收好。
做好这些,杨清泉便又从空间里把写有《待我》的那个本子拿出来细细地品味着,想像着赵婉晨在写这首小诗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伤心?不对,这首小诗不管怎么看他都没看出赵婉晨的伤心之情,是希望?杨清泉再读一遍,然后点头,有那么一点希望的意思,但也不大准确。是承诺?嗯,特别像,而且越读他就越觉得赵婉晨是在向他诉说着承诺,她承诺,等她的弟弟们都长大了,她就和他在一起,到那时她就可以没有牵挂地和他花前月下,而她会带着足够多的银子和他在一起,共创美好人生。
理解到最后,杨清泉的心情再次激动起来,捧着小本子的大手都在微微颤抖。
杨母从媒婆家回来时,就告诉杨清泉,明天是黄道吉日,可以到半月村提亲,杨清泉当晚吃了三碗饭,看到儿子这么开心,杨母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也不再想那二十八两八的事情。
第二天,杨清泉换了一身靛蓝长衫,头戴白玉簪,端得是翩翩佳公子,跟在娘亲和媒婆的身后来到半月村,三人坐的牛车一入村,就立即有人认出了杨清泉和杨母,见两人带着媒婆一起来,立即有人跑到赵婉晨家通风报信。
“你是说他们带着媒婆来提亲了?”赵婉晨不敢相信地问道,她和他不是昨天才见面吗?怎么今天就来提亲了?这也太快了。
“是真的,晨丫头。”报信的人重重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