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他们只剩下一万两千多人,于是分到每一段路上的队伍,一般就是三四百人。
这些年来,厉国没有大举进攻吴朝,只是不时地集结小股队伍,越过边界进入徐州,而这里是最难防守的地带,厉国兵经常想从这里潜入徐州。
经过这些年的斗智斗勇,各自对对方都已经十分了解,因为他们这里的每支巡视队伍的规模都在三四百人左右,所以每次到边界来的厉国兵基本上就是几百人,最多的时候是一千多人。
这也和厉国的国情有关,他们是由很多部族组成,各自为政,并不像吴朝一样,有一个最高的领导机构。
所以他们要集合起两千人,除非是那几个大部族,否则就要几个小部族联合起来,这样一来就比较麻烦。
于是在一般情况下,到边线来的厉国兵队伍都没有超过两千人。
可是这回竟然来了三千多人?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冒出同一个念头。
莫非是厉国兵被那伙人杀怕了,所以这回才特意集结了三千多人?或者是想要寻到那伙人报仇?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不能让厉国兵闯过边界。
两人赶紧安排军士去报信,让相邻的队伍赶过来一起拦住厉国兵。
因为兵力分散,这些年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能够在发现厉国兵后,迅速地聚拢相近的队伍。
临近这里的队伍,共有三支。
可是这次来的厉国兵太多,三支队伍全部赶来,也只有一千多人,兵力悬殊太大。
他们需要向更远处的队伍求援。
两人一边呼喊军士做好作战的准备,一边在心里急速地计算着。
最近的一支队伍赶来,需要一刻多钟。
另外的两支队伍稍远一些,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也需要两刻多钟。
更远的队伍赶来,至少需要半个时辰。
两人的心里感到一阵绝望。
很有可能等援军赶到时,他们这四支队伍的军士已经全部战死。
在两人的命令之下,军士们手持兵器,排好阵型。
他们心里都清楚,今天的这场仗,是九死一生。
九年来,看着同伴一个个地倒下,边线上的兵力越来越少,易大将军却说着种种困难,不肯增兵,他们就知道,总有一天,会轮到他们倒在战场上。
他们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有人喊了一声:“儿郎们,不用怕,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众人应道:“好!来生我们再做好兄弟!”
厉国兵的队伍出现在他们眼前,黑压压的一大片向他们压过来。
众人齐声喊着:“杀!”向厉国兵冲去。
三百多人,像冲进了急涌的浪潮,转眼就被淹没不见。
身后就是国土,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即使他们只有三百多人,也要把三千厉国兵拦在边线上,不能后退一步。
霎时间,杀声震天。
=
“嗷呜—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