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壬被孙女问住了,他确实是次辅,但他能坐在这个次辅的位置上,就是因为什么也不做,“兰儿希望祖父有所作为吗?你想过若我做了什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吗?”
这次是李庭兰被问住了,她不是真的十四岁的赤诚少女,如果上头的皇帝和首辅都能安然处之,觉得天下太平,祖父这个次辅要做什么的话,除了招忌招祸怕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她想到晋王登基之后的一系列作为,但凡于国有益的,最终的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她甚至听过楚哲云在家里报怨,说谢寒雨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那么多奇思怪想,居然想让百姓少交赋税,还要免徭役,甚至还说“盛世都不交公粮”。
李庭兰当时也觉得谢寒雨的话太过匪夷所思,但等她做了鬼可以看到评论区的时候,才知道写手所在的国家,关于赋税和徭役,千百年来有不同的办法。还有写手所在的现代,农人真的是不用“交公粮”的,甚至还有什么“地补”。
那个国家没有地主和佃户,也没有长工,土地都是国家的,而农人种了国家的地,不但不能给国家交粮,还能得到补助。李庭兰实名羡慕了,如果她是谢寒雨,发现自己成了大晋人,怕不是要立即一根绳子吊死,再穿回去才好。
“可是百姓太可怜了,这次旱情不严重,那下次呢?万一别的地方还有水患呢?”想到三年后那场大旱,陕甘乱民可是都打到潼关了,当时府里已经整好了行装准备跟着皇帝南逃了。
李庭兰记得还是谢寒雨让晋王将建昭帝给拦下了,说什么“天子守国门”,若是做皇帝的连自己的都城都不要了,那就不配为一国之尊。其实李庭兰听谢婉怡说,建昭帝最终没走,是因为他的身体实在经不过长途跋涉了。
后来若不是秦王闯了京西大营,领着两万兵马驰援潼关,亲自上阵和乱军死战,硬等到山如松带着大军赶到,才领军回撤,只怕后头就没有晋王和谢寒雨什么事了。
可是回京之后的秦王等到了什么呢?等到了皇帝的猜忌和申斥,若不是郭太后一力维护,甚至要去哭陵,只怕当时秦王都得被夺了王爵。
而被谢寒雨举荐的山如松,则在平了陕甘之乱后,被建昭帝重赏,不但封了武安侯,还得晋王力荐以兵部尚书衔任固原总兵,隶以四卫,总陕西三边军务。
一场陕甘之乱,大旱时贪墨朝廷赈灾银,造成民乱的两省官员除了几个替死鬼之外,其余人不但没被追责,甚至有几位还“平乱有功”得了升迁。丢了命的是百姓,获罪的是秦王,现在想想真的很讽刺。
回想着这些,李庭兰突然觉得其实秦王不参与进来也是对的,这样的君父,这样的朝廷,实在是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