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宿舍另一位略显低调的云南姑娘,她看上去整天安安静静,实际上在五年学制的最末尾才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78大队一年规培期结束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了上海整整四年,但对于西部大多数地区来说,物质技术基础仍然停留在旧时。
规培结束,大多数学员都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除去一小部分有意往军区发展的学员外,大部分人都决定留在上海,扎根在附属医院,乘着时代东风一路朝阳。
譬如蒋珂,她虽是西北人,却是宿舍第一位确定流向的学员,毫无疑问提前拿到了前往附属医院工作的接受信。
黎今颖和王如霞还在纠结中,但选择面并不比蒋珂少,甚至两人还同时收到了北京某医院寄来的邀请书信。
所有人都以为,云南姑娘会同她们一样,人往高处走,不是留在上海,就是去往别家重点医院继续进修。
直到某日学校公布了一份名单。
【“雪域情”援藏正式确认名单:……78大队-222寝室-苏琴】
至此,从大理来到上海的白族姑娘苏琴才对三位室友道出她的想法:“人往高处走,雪域高原也是高嘛!那块土地很缺医生,我得去啊。”
彼时,藏区环境艰苦,医疗条件落后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学校援藏的号召讲座来来回回办了两三场,最初还有不少学员凭着一腔热血报了名,但随后筛选流程还未走完,就有好几位主动放弃,最终落在正式名单上的78大队学员,除了苏琴外,就只剩下另一位从藏区考到上海的男学员。
名单确定后,公示才不到两天,苏琴就接到了出发通知,连和三位室友道别的功夫都没有,留下一封信就离开了宿舍。
信中,她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娟秀。
黎今颖读完,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磅礴。
“我随队去的是自治区边境,那里的牧民守了那么多年疆土,也该轮到我替他们守一守健康了。”
“来不及和你们说再见,飞机不等人,祝你们岁岁安好,有机会咱们再聚着吃一回卤肉饭。”
读完信,三人才发现,苏琴的床已经空了。
连带着消失的,还有她早早收拾好随时准备出发的行军背包,背包体积和她人差不多大。
黎今颖都能想象到,苏琴一米六的个头,背着那坨蓝绿色包裹,只身向雪域行进的孤零背影。
离别匆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苏琴离开没几天,黎今颖就在收发室收到了另外一拨朋友寄来的信件。
前年,收发室其中一位老大爷退休了,新来的那位还在上手中,对业务不太熟练。
黎今颖这日来取信时,正好碰见老同志在教徒弟怎么根据邮戳和邮政编号分类管理。
见到是黎今颖来了,老同志乐呵呵招呼她,给她递来两封信:“一封是你对象的,一封上面还有外文呢!上面邮票可值钱了,撕的时候小心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