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客气了,我痴长几岁,你又是客人,都是我应当做的。”荣叔闲瞧着粱聿,有两个弟弟在一旁,这么一个小人瞧着也有几分兄长模样了。
知道了二郎和三郎的名字,荣叔闲又笑着问粱聿:“大郎,你家两个弟弟都与我互通了姓名,我最先认识的那个,还只知排行,不知姓名呢!”
粱聿听他这话,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没有与荣叔闲说过自己的大名,立即笑了,忙与他作揖,行礼赔罪,再乖巧把自己的大名报上。
“思安,倒是个好名字。”荣叔闲夸赞。
粱聿便把之前阿爹同他说的,阿翁为他取这名字所含的寓意与祝福又与荣叔闲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荣叔闲点头。
“我们这辈本来也是不是思字辈的,不过阿翁给阿兄起了这个名字,所以我们后头兄弟几个也就从了阿兄这个思字来起名,这般瞧着也像一家的兄弟。”二郎在一旁补充道。
“二郎、三郎的名字也是阿翁起的,取自珪璋二字。”粱聿不想显得只有自己受阿翁重视一般,连忙把二郎、三郎两个的名字来源和其中美好寓意说与众人听。
“你们兄弟三人的名字都是先祖公起的?”荣叔闲好奇。
“阿爹成丁前,阿翁就仙去了,许是早有预感,阿翁不想留下遗憾,所以就给我们这一辈起了三男三女六个名字,就是想让阿爹挑着用的。”
没想到阿爹这么争气,阿翁与祖母生他一个,他与阿娘连生了六个,还都是儿子,阿翁备着的三男三女的孙辈名字都不够用。
车上几人闲谈几句,气氛热络熟悉起来之后,荣四掌柜的也回来了,牛车摇摇晃晃再次启动,伴随着清脆车铃声悠扬,梁家兄弟几个的求学之路也自此开始。
第41章 粱聿藏锋
甘泉书院, 扬州数一数二的顶尖学府,别说在扬州,就是在京城, 在整个华朝都是排的上号的书院。
华朝入仕做官的方式有很多, 有凭借父辈人功勋获得官职, 这叫荫官。
或是参加科举, 博取功名,这便能获得一个末流的小官,而华朝的科举也不似后世我们熟知的明清科举制度。
而是类似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科。
而其中的秀才科, 同唐朝一般也是华朝科举制度中难度最大的一科。
当年粱聿阿爹, 粱勉便是秀才及第上上等的状元。
原本秀才及第, 还是上上等, 粱勉已经可以当官了,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粱勉紧急回到了扬州, 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官职。
再后来, 就成为了扬州小小一个私塾的教书先生,娶了娇妻, 养了六个儿子。
题外话少说,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
剩下出仕做官的方法还有成为幕府幕僚、献赋求仕、结识官员名流获得举荐的机会或者提升自己的名气,受到统治者或当权者的赏识而入仕, 这都是在华朝可以入仕做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