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好在这个地方种高粱的人很多,金满堂和小周分开行动,他留在陈家收购,小周租车去远一点的村镇收购。

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大的种植户,都是普通农户,一家种上一两亩地的高粱,几百一千斤的卖,别说金满堂最开始预计的三天了,整整一个星期都过去了,他们这里的收购量也才堪堪达到五十吨。

别看五十吨高粱听起来不老少,实际上酿成酒,连一直酒桶都不够装,要知道酒厂可是采购了足足二十只酒桶。

闻启舟一开始就是奔着要做出知名酒品的目标去的,小打小闹自然不行。

最后实在是收购不上来了,金满堂只能退而求次,找上了粮食收购商。

这些人粮食商人脉光,每年都在乡下收购粮食,因为金满堂是大主顾,要是合作得愉快了,以后更是每年都要从他们手里买高粱,所以他们也没要高价。

两块钱的单价,和金满堂自己给的收购价一样,倒是让他松了一口气。

不过他也知道对方给这个价格图的是以后长远的合作,他也不是那种不上道的人,当即表示只要以后的高粱都能保证是这个品质,那他明年就直接和他们购买。

为了留住金满堂这个大客户,市里几个大的粮食商人互相交涉了一番,最后给了金满堂两百吨高粱。

这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金满堂省下了到处采购的时间,粮食商们也不会亏,这些高粱他们一块七、八一斤手上来,一转手就多卖两毛钱。

金满堂给钱痛快不说,事儿也少,都不用他们送货,自己联系的大货车。

因为人生地不熟的,运货的大货车金满堂还让这些人介绍了不少。

这货车司机的介绍费,他们多多少少也能捞一点。

至此为止,今年酿高粱酒的原材料就算是采购得差不多了。

采购费加上运输费,酒厂第一次采购原材料,就花了八十多万。

就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说真的,要不是找到了闻启舟这么个金主,光靠金满堂,想要办起一家酒厂,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看金家现在的存款也不少,但是那三四千万要是用来办酒厂,可能还没成什么气候,就资金短缺了。

原本金满堂以为自家现有的存款就已经不算少了。

虽说他们一家人刚到现代半年多,但是这半年里。

金家有了足以谋生的金家小馆,还全款在帝都买了大房子。

说真的,就算是很多土生土长的现代人,想要做到他们这一步,就需要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

他们运气好,以前在延国的时候家中富裕,逃难的时候也把这些珍贵财物带在了身边,如若不然,靠着他们刚穿越时一家人见垃圾的办法,最多也就只能够在现代不挨饿的生活下去罢了。

要想生活得如现在这般滋润,要没有一点资本,那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