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娴点头:“嗯。”
冯素珍是邻里的独居老人,因为做饭好吃,年轻时就在镇西对岸拐角的仙悦楼的做厨子,她一辈子没结婚,这一晃儿三十多年过去,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就主动从仙悦楼里出来了。
现在她还带着俩徒弟,一个四十多一个三十多,也在仙悦楼烧菜,俩徒弟人品还都可以,平时对她挺关心的,就希望她不在仙悦楼干后能在家好好养老。只是老人家一辈子勤快惯了,也嫌在家实在无聊,所以当陆怀问她愿不愿意在生意忙的时候到她家做顿午饭,那老人家当然一口答应,这样不仅可以在陆怀这里赚点零用钱,也可以跟其他阿婆一起做做事聊聊天。
古镇上像冯素珍这般的老人有不少,就这一岸起码还有十来个,小辈不在身边,自己又是闲不住的人,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就想着能打分零工赚些养老钱,只是他们大多年纪大了,想找工作很困难,毕竟就是饭店里端盘洗菜的,也要六十岁以下,还有不少三四十岁的外地年轻人跟他们抢。
所以当有老人跟陆怀说起这事的时候,陆怀也就随口一问,要不要来她这里帮忙,洗洗弄弄,做做收整之类,老人们自是愿意,并且没多久,陆怀的民宿要用人这事还在几个熟悉的老闺蜜间传开了。
但人多活少是一定的,陆怀为了平衡,拉着几个愿意在她这里做的老人开大会,有活时轮着来,没活时就休息,没空就可以轮下一个,有空的可以多干一些,并且讲定价钱,按件计算,做多少给多少。
这么一来,一方面这些老人是陆怀都很熟悉的人,挑的都是勤快也和善的,管理起来很方便,二来可以将他们拉出深宅见见外人,性子能开朗些,关系也更紧密。
不过,好处是很多啦,不好的地方也有。
因为都是熟人,且老人们总是不爱记事,就拿冯素珍来说,她每次去给她们买了菜,回头就忘了花多少钱,有时候自己倒贴钱了也不知道陆怀记着这事儿,经常及时问及时给,但问得多了阿婆就要生气,说把自己当陆怀当孙女一样疼,但陆怀却把她当成只会跟她算钱的佣人!
哎
面对那这层关系,平衡也不容易呀。
不过现在有李玉娴在了,倒是可以让李玉娴去说,而且也不知道这李玉娴是用了什么话术,总感觉阿婆现在也不反感了。
“阿婆的鱼汤熬得真好,你多喝些,补补身体。”李玉娴为陆怀盛了一小碗,放在她的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