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命令,我却觉得是欲望。
每个朝廷都想要这天下存且仅存自己一家,大好河山悉数划归自己名下。
要是都像师父和我一样,需要多少便取用多少,我倒真不觉得有什么开战的必要。
“战祸很重吗?”虽然这话问出来显得我有些过于不谙世事、天真到讨嫌,但是我却实在是关心的。
书上所载总比不来山下人所说,况且这四五年来,我确实一次也没出过山。
“何谓轻,何谓重?”
我没想到,顾菟居然会问我这个。
“死一无辜之人,轻否?灭一无道之国,重否?”
我也不知该如何断定。
好在,顾菟并不意在我给出一个判断的标准,她道:“多是艰难的。”
语气间不带埋怨,也不含怨怼,是无尽的悲悯。
悲天道无寻,悯黎民苦难。
我总感觉,顾菟并不是单纯地想要“治病”那么简单,她说这话,分明是想要“救人”——不是救他们于病痛,而是救他们于水火。
顾菟。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我看着她,千万个问题想继续往下问,最终说出口的却只是:“就此别过,珍重。”
师父说的是,答案大抵是不重要的。
--------------------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
·菟[tu]
第3章 入山(三)
过了年,我已虚岁十五。
在大年初一那天,师父同我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快乐”。而是——“时候到了”。
于是我也没说新年快乐,不解地喊了她一声:“师父?”
“陆吾国大军压境,你在山中修习了这么些年,是时候出山一趟,为国尽忠了。”师父让我出山的语气和她当初说“不许出山”时一样,虽不带着命令与呵斥,却很有威严与分量。
我没有拒绝的理由:“是,弟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