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果叹气:“张押衙有所不知,原本该于十月初发放的冬季军饷,至今还没有着落。”
张棹歌挑眉,觉得这在意料之中。
自安史之乱以来,国库空虚,而军费开支又过大,所以皇帝前些年才想出了各种增加赋税、对商贾巧取豪夺的骚操作,遭到反噬后,不得不取消那些政策,而改租庸调为两税法。
即便如此,各地藩镇的镇兵开支也足以令皇帝头疼。
加之府兵制已彻底取消,各地的士兵多是招募来的,他们不事生产,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就成了光吃饭不干活的典范。
而各藩镇养兵也问朝廷要钱,偏偏他们都有私心,不太愿意听从朝廷的调令,等同于用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
皇帝正是想削弱藩镇的力量,所以之前想采取弭兵政策,但没有成功。
没有办法,只能从缩减军饷下手。
那些御边的藩镇要防范外敌,他们的军饷不能少;河朔一带的藩镇随时都想着叛逆,灭又灭不掉,还得安抚他们,因此不仅没法拖欠军饷,还得经常给赏赐;最终苦的是那些遏制河朔藩镇的郡县兵。
在这种形势下,县镇兵一旦被除籍,待遇可就没有张棹歌当初解甲归田时那么好了,很有可能什么安置、补贴都没有。
“当初你说得对。”仇果又说。
张棹歌早就给他分析过了,虽说朝廷还未真正下令弭兵,但随着军饷缩减、拖欠,他这心里也愈发不安,觉得距离那一天也不远了。
张棹歌不走心地安慰说:“也不必忧心,淮西一日未收复,朝廷便还会养着你们。”
谁都知道她这是安慰之言,因为淮西虽然未收复,可那吴诚也没有再搞事。况且节度使真正倚仗的是那些骁勇善战的牙兵,他们这些州郡、县镇兵都是开战时充数的。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的,一家子的生计全仰仗他们,军饷被拖欠、缩减甚至克扣后,家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今日之宴,郑和义与仇果是想跟张棹歌谈一谈合作经商之事。
第85章 冰释
军队想不依靠朝廷补充军供有两种方法, 要么营田,要么参与经商。
营田又可称之为屯田,是从汉代开始就为供应边防军队军粮而制定的政策, 故而一般只在边境的州府置屯。安史之乱后,京畿、河南、荆南与淮南一带也开始屯田, 但受土地限制, 规模并不大,且屯田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军供。
至于以商补军,多年以前, 就已有藩镇在交通要道、关隘津渡的地方置办邸店、酒肆, 以营利等。虽然皇帝登基后认为军队是在假公济私,勒令关停邸肆, 但朝廷的军供艰难是有目共睹的,很多藩镇依旧会偷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