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免杨家在他的手中葬送,杨迟衣便从外面挑选聪慧之人,认作义子,从小养在身边,悉心教导。
杨易达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更是通过杨迟衣设置的层层筛选,从数百名孩童中脱颖而出。
杨迟衣一面对他寄予了厚望,一面又担心他非自己亲生,羽翼丰满时会超过了他,所以又时常打压他。
杨易达便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长大,直到他考中状元,娶妻开府才真正离开了让他水生火热的地方。
可十几年的习惯早已养成,他一面抗拒着杨迟衣,一面又希望得到他的认可。
杨易达虽然顶着杨府四少爷的身份,但只有他知道他这个四少爷甚至不如杨府的下人。
平日里的吃穿用度虽然不会被苛待,却也不会有多余的银钱。
立府搬出去后,各项开销,人情往来更多,他那微薄的俸禄根本不够。
而杨迟衣又是一个喜欢大排场的人,逢年过节他回杨府看望,带的礼物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也只能利用官职之便,做些牟利之事。
这些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做过,也算是一种隐形的俸禄。
随着他的官职越高,能做的事也就越多,每次送去杨府的银子礼品也就越多。
杨迟衣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上门的财,他向来不问来路。
况且有他这个辅政大臣在,他的门生更是遍布朝野,即便有一天事情败露,他也不信有人真敢查下去。
可没想到最后是他亲自来查,且是他自己求来的。
杨易达在得知杨迟衣是他的主审官时,原以为他是来救他的,直到他在牢房里见到他才知,他是来亲自送他上路的。
小时候他跟着杨迟衣进了杨府,以为自此就有一个家了,没想到他依旧是外人。
即便他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依旧随时可弃。
或许是哀莫大于心死吧,又或者他想在死前为杨迟衣做最后一件事。
杨易达交代了他这么多年做过的所有的事,并交出了与大臣们平日往来的所有账本。
除贩卖私盐,他们还一起贪污受贿,买卖官职等,所涉银两现银便有上万两,加上田产、房产、商铺等,不可估量。
不知是杨易达有所隐瞒,亦或担心若他的事情败露后会牵连杨家,所以从不与杨家人往来,账本中有记录的官员,竟全是和花渊微有关。
此次涉事官员,除杨易达之外,还有十七人,皆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此案一过,杨迟衣和花渊微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因杨易达是正三品官员,即便定罪,也需押送回京,由圣上亲自下旨。
或许是不愿进京,杨易达自缢于洛城的牢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