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撑不过三天,所以要做别的打算。你回京城去报信。”镇南王当断即断,指了副将不等他说话,就下了决定:“我率人去晋中。”
副将愣在当场:“可是多事之秋,恐怕崔家也未必护得住您啊。”
整个晋地都是恭王的人,纵然崔家在晋中是土霸王又有什么用?到时候第一个就是被恭王收拾的,现在镇南王要去哪里,无异于自投罗网。
镇南王却主意已定,扬手打断副将的话:“不必再说了,我是奉皇命来晋地收复兵权的,不管怎么样没有这样灰头土脸回去的道理。晋中虽然也属晋地,可晋中新任知府却是殿下在阳泉之战中新近提拔上去的,胡应明是个聪明人,他会知道怎么做。恭王一时之间恐怕也顾不上来收拾崔家,就算能顾的上他或许忘了,三边里头,可不止有一个西北。”
联系上崔绍庭,照样还有翻盘的时候,他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回京城去,否则他若是死在被追杀的途中,自然是由得人编排,若是回去了,朝中如果有恭王同党,他肯定也要背上莫须有的罪名。
战役才刚刚打响,恭王也不必太过得意,还不是时候,远远不是时候。
他见副将愣神,伸手一挥在他后脑勺上拍了一记,压低声音交代:“快去,这一路多加小心我手底下不出孬种,你可要活着回京城报信,给我说个明白,别叫圣上以为我被奸人撺掇了去。”
副将抿唇,神色凝重的应一声是,给镇南王咚咚咚的磕了几个响头,飞快的消失在了破庙里。
剩下的就只有镇南王三个亲卫了。
“趁着恭王如今还没时机顾得上全城搜捕我们,我们趁乱出城。”镇南王忍着身上的不适咬牙站起身,低声又说了一声:“快走。”
这个时候了,也不是劝镇南王休息的时候,真要是敢在这里休息,恐怕晚上就得被吴峰他们给包了饺子,亲卫们不敢耽误,抹了一把汗,到底想了个法子,出门转了一圈,偷来些平民的不起眼的衣裳,各自换上了,又给镇南王也换上,用来掩人耳目,这才护着镇南王捡小路走,幸好他们都是兵油子,自来是惯会跟人打交道的,如今恭王到底也还没光明正大的宣布身份接管兵权,因此花了些银子,就顺利的出了城。
出了城,才算是可以歇口气,他们又特意寻了个偏僻处的小村子,先叫镇南王养病-----镇南王病的实在是太重了,伤寒这东西,一旦发作,便是镇南王这样的老江也被折腾的去了半条命。
镇南王晚上醒来,三名亲卫有两名守着他,还有一个说是在外头打了个野鸡,正给他熬鸡汤,锅碗瓢盆都是从寄居的人家借的。
他咳嗽了几声,发觉自己实在是乏力,就知道不是逞强的时候,想了想,交代其中一名亲卫:“提前去崔家报个信。”他目光灼灼的看着亲卫,又特意叮嘱:“另外,告诉崔家,恐怕锦衣卫里有内奸,若是有锦衣卫借机去崔家查探消息,尽快诛杀!”
第十六章 宏发
夜深沉,永安宫殿前几盏宫灯将廊下一片地照的如同白昼,院里的两株早梅已经迎风开放,在深夜的灯光映照下更添几分风姿,宋楚宜裹着大氅站在阶前等周唯昭,风大,梅花花瓣纷纷随着风落在她的风帽上,很快又随着风吹落在地,铺了一层粉红地毯。
廊下一连串灯笼如同蜿蜒火龙,在风里摇摆成极美的形状,如同一片灯海,青莺却顾不得欣赏美景,轻声喊了一声娘娘,凑在宋楚宜跟前道:“娘娘,青卓回来说,殿下恐怕没那么晚能回得来,请娘娘尽早安歇。”
这是继上次建章帝召见内阁阁老之后再一次召集常首辅,并且叫周唯昭旁听,紫云递给宋楚宜一个暖炉握着,一面忍不住有些悬心:“不是出了什么事吧?”
很快宋楚宜就知道是出了什么事了,她才刚梳洗过,周唯昭就回来了,先自己去净房换了衣裳,方才上床搂了宋楚宜,见她衣衫单薄,把她抱在怀里,拿被子一裹,方才同她说起今天召见阁老们所为何事:“晋地那边终于有了消息----镇南王的副将逃的性命回来,报说恭王私下勾结了吴千离和太原知府,设下鸿门宴对付镇南王,镇南王侥幸逃得了性命,只是如今却不知下落何方-----他出来之时听镇南王说过,会去晋中投奔崔家,可是此时此刻,却不知道晋地情况究竟如何了。”
他顿了顿,有些担忧:“晋地情形败坏若此,陈平过去恐怕也是危险重重。”
陈平奉命去晋地对付宏发刺杀恭王,可眼下恭王已然成了气候,再过去,却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还极有可能被恭王逮个正着。
宋楚宜听说镇南王还留有性命,先松一口气:“不管怎么说,王爷能从设计精密的死局里逃出来,就非常人。”她下了榻,从多宝格上拿出一卷羊皮纸摊开给周唯昭瞧:“殿下也不必太过担忧,您瞧”她指着地图给周唯昭瞧:“镇南王之前不是同副将说他要去崔家,您说他为什么去崔家?难不成他不知道崔家在恭王得势之后也会成为恭王的眼中钉,首当其冲倒霉的就是崔家?凭镇南王的老辣,仍旧选择去晋中,一是因为崔家是晋中地头蛇,又是我的外家,是殿下死忠,二是因为晋中知府胡应明亦同殿下关系匪浅,三”她顿了顿,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三,是因为我舅舅镇守大西北,是三边总制。”
韩正清固然手底下领着守城的十几万兵马,可那又如何?崔绍庭是三边总制,说到底,韩正清不过是镇守大同的守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