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

名门闺战+番外 秦兮 1209 字 2个月前

她心里越发的认定宋楚宜是个心腹大患,心里对她更加警惕也更加防备。

今日除了建章帝收获颇丰,其他年轻的子弟们也都有收获,太子虽然身体不好仍旧不能亲自动手打猎,可是他的两个儿子却都战果喜人。

气氛很融洽,不管是端王还是九公主的事,都如同一颗石子沉进了大海,半点儿风浪也没掀起来。可是底下的歌舞才完,东瀛的使者就当众再一次提起了求亲的事。

场中一时安静下来,只余篝火噼啪的响。

这原本是预料中的事,贤妃轻舒了一口气,只觉得心中的怨气总算是有了发泄的地方,嘴角挂着的浅笑总算有了几分真正的开怀。

十一公主整个人都僵住了,面上极力控制着不露出来,手却紧紧揽着宋贵妃的胳膊,不自觉的有些发抖。

端慧郡主遥遥隔着桌案看了看底下连脸也看不清楚的那几个使者,脸上闪过一丝冷笑。

建章帝握着酒杯,含笑看着底下的使者正要开口,外头岑必梁就气喘吁吁的迈着踉跄的步子闯进来,脸色有些不好看的大喊了一声:“福建急报!”

多谢oktober、阿六1995的平安符,今天的第二更来啦,继续卖萌求订阅求打赏~~~

第一百六十一章 怀疑

四月十九日晚上,一百余名倭寇经浙江平湖入境,在浙江杭州一带大肆劫掠,浙江死伤百姓和民兵守备军竟达数百人!

四月二十日傍晚,约三千余倭寇又进攻铜山,几乎屠村,福建水师提督已经率兵克敌。

正宫内的建章帝面上看不出喜怒,嘴角甚至还挂起了一丝冷笑,一面派出使者来信誓旦旦的说要求娶大周公主,以期两国和平。一面却出兵趁大周放松警惕之时烧杀抢掠,这帮东瀛人简直没把大周放在眼里,没把他这个大周皇帝放在眼里!

他原本对这个提议有几分心动,也是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好叫福建、广东浙江南直隶都能喘一口气,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东瀛人竟是这般朝秦暮楚。

宋贵妃自从岑必梁说出福建急报四个字的时候就松了一口气,搂着十一公主回寝殿的时候要极力克制才能叫自己不露出端倪来,可一到寝殿,她就卸下了面具,重重的舒了一口气,眼圈微红的叹了一声:“这下总算可以先松一口气了。”

十一公主并不懂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可是见这封急报传上去之后建章帝就脸色大变,带着一众亲信大臣去了正宫商议,就知道东瀛使者的求亲不会这么容易了,也不由露出欢喜的笑意。

晚间的时候竹影急匆匆的带了消息进来:“听说福建那边倭寇又打进来了,铜山还是哪个地方整个村子都被屠尽了”

东瀛在这个时候进犯大周,建章帝若是还会把公主嫁过去,那简直就是在打他自己和大周朝的脸。宋贵妃想起早有预料似地贤妃和九公主,嘴角不由挂上了一抹笑。站的越高,摔得越惨,前些日子她们有多嚣张,接下来就会有多落魄难堪。

东瀛使者直到被捆了的时候还是云里雾里不知道情况,只当是端王那边的人居然骗了他们,说好的公主没有要到手不说,一国来使居然还成了阶下囚,他们愤怒异常,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表达他们的愤怒,就已经被塞了牛粪扔进了暗牢里暂时关着-----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可是东瀛这回做事的确太不地道了,明里求亲暗里却还出兵攻进了福建,等于狠狠地在大周朝脸上甩了一个巴掌。建章帝哪里可能会听他们辩解,把他们大卸八块恐怕都觉得不够泄愤。

连平素向来最沉得住气的常首辅也没能沉得住气,从正宫出来之后就狠狠地摔了折子-----福建那边打倭寇打了也不知道多少年,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巨大,这回东瀛来了使者肯求和,他本着不劳民伤财的念头把这事儿禀报给了建章帝知道,还一力促使礼部把这事儿给加快落实了----东瀛使者这才能来的这么迅速,见建章帝也能见的这么顺利。

可是没料到这帮该死的倭寇是喂不熟的狼,这里能求和,转头就能继续发兵打福建。真是终日打雁被雁叼了眼,早知道就该听郭怀英的------这帮子蛮夷果然是不打不行。

内阁忙的焦头烂额,连夜处理公文,宋珏却卸了差事得了一晚的自在,跑来和宋楚宜聊天,谁知他没能见着宋楚宜-----宋楚宜去端慧郡主那里了。

余氏伸手戳一下宋楚宜的额头,吃惊得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你这胆子也实在是非同一般的大了”

崔绍庭和郭怀英都对东瀛如今的情况心知肚明-----诸侯内战不休,都忙着争地盘,根本谈不上举国之力求娶公主的事情,端王说服的不过是其中一个大名而已,用的还是那个大名日后可以借周朝兵力一统东瀛的理由。

可是只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其他大名知道,其他大名也不是傻的,难道真的能看着这个大名娶了大周的公主,接着大周的兵力国力回过头来收拾自己?

既然不肯束手待毙,自然就只能奋起拼搏了,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不能叫别人得不到好处不是?因此就有了今日岑必梁举着福建的八百里加急的急报急匆匆的一幕了。

余氏这才明白当初为什么端慧郡主和宋楚宜说起九公主的事时都是一脸云淡风轻的模样了,端王闹出这么一件事来就算了,九公主可不是能藏得住话的性子,多少次明里暗里讥讽十一公主将要被送去和亲的事?

当初就算建章帝的确是比较喜欢九公主而想把十一公主送去和亲,如今恐怕也要在心里膈应起这个决定,而他每次想起来,恐怕也不会忘记促成东瀛使者来京的礼部侍郎的来历-----此人不正是端王封地漳州出身的进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