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冬天的风吹得格外冷, 琴弦摸上去像刀。
侍婢进来通报说:“姚郎君在外头站了一天一夜了。”
郑笑薇没有应声。
她目光有点直, 从窗口看出去,一树腊梅凌霜傲雪。阿姚那孩子什么都好, 就是心思软了。也许是随他娘。
李家和他什么关系,什么关系都没有——非要说有, 那还是兴和年间,教唆他离开兴和帝,上山向她求教学琴的功劳。
那时候帝都还是洛阳。
如今洛阳虽然也还是东都, 已经不能和从前比,就像当初帝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人总跟着权势走。当初父亲问过她,要不要去长安。
她说算了, 那么远。
父亲差点落下泪来:“阿薇你还年轻, 总不能就这样——”
她那时候只问了一句:“父亲你觉得, 姓李的会容我再嫁吗?”
父亲便没有再多话, 黯然下了山。他当然是要跟去长安, 人人都会去长安, 她兄弟, 姐妹, 子侄。李十二郎。
洛阳的繁华在一夕之间挥霍殆尽——当然那不是真的。迁都断断续续花了有大半年的功夫, 华阳上山来与她道别,带了冬生和阿狸。
郑笑薇记得她三哥出殡, 华阳设路棚, 冬生主祭, 一脸严肃认真地在黑幛白幕之间。转眼长高了好些。阿狸那孩子眉目和她娘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只是不像她娘当年,有种无忧无虑的豪气。倒是像华阳更多。
华阳和她说:“我就要离开洛阳,我留在洛阳的产业,就都麻烦郑娘子关照了。”
皇后的产业,要什么人关照——无非是她关照她。
郑笑薇觉得好笑。
又说道:“世子和独孤小娘子都是头一次来,我做长辈的,不能没有表示。”便叫侍婢领冬生和阿狸去库房挑选礼物。
华阳道:“你倒和我客气起来。”
郑笑薇笑而不语。
阿狸挑了一口宝刀;冬生两手空空。郑笑薇奇道:“想是我这里没什么能让世子瞧得上眼?”
“不是的。”冬生忸怩道,“是我有求于姑姑。”
郑笑薇掩口笑道:“承蒙世子叫我一声姑姑,就不用这个‘求’字了。”
“我有个熊……”冬生比划了一下,“没了。我娘不让我带去长安。我瞧着姑姑这里依山傍水,姑姑能赏我块地方,安置他吗?”
郑笑薇有点诧异——她原以为是华阳授意,想不到渤海王的儿子,会有这样的心肠。
华阳摸了摸他的头,那孩子从她手底下滑开。
郑笑薇应道:“好。姑姑给你看着,逢年过节,也让他吃些香火。”
那也是十年前了。
白驹过隙,当年一双小儿女都已经成人。前年成了亲,她收到来自长安的喜帖,也没有过去。
去长安,就免不了要见面——
这些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见过。积善寺占地再广,也不可能封锁整个龙门山。那人每年会来几次。开头还规规矩矩递帖子,后来就不了。冷不丁就会碰上。她发作了几次,把有嫌疑的侍婢都赶了出去。
还是禁不住。
后来想明白了,那人手眼通天,她能赶多少人走,他就能送多少人进来。
也并不靠近,远远的。
她在亭子里喝酒,有人在山腰。就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身影。相信他看她也是。
她反手,酒洒在风里,回了屋。
她原本想说句“滚!”,太远了,不值当这么费嗓子。
春天里赏花,游湖,踏青,竹林里一闪而没的身影。那么快,就好像只是风过去。剩下潇潇的声音不绝于耳。
又一个“滚”字卡在了喉咙里,没机会出口。
好在他毕竟公务繁忙,并没有太多闲暇;迁都长安之后,更是往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