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允之少年时有军政才,而且被人所知,从《晋书》记载来看,王舒在荆州的时候王允之就跟随在他身边,看着父亲统率西府,等到王敦之乱平定,皇帝想让他出仕,他的父亲王舒代替他拒绝了这次任官,理由是年龄还小——“臣子尚少,不乐早官”。
苏峻之乱中他刚刚成年,第一次参与直接作战就一战成名,事后清点战功论功行赏,王允之受封番禺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领受的官职则是建武将军、钱唐令、司盐都尉,仍在父亲王舒辖制的会稽郡之下,只是从有实无名的父亲幕后帮手变成了有实有名的明面主事,不像其他王氏子弟一样先到建康领五六品的官职,担任朝官。
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任官,和他妹妹王琅积极主动谋划,精心设计路线的做法截然不同,可见王舒“不乐早官”的话语只是一种借口,功名利禄在他眼里自始至终被看得很淡。
但此后他依然连续出镇地方,成为王家在地方军镇的实权人物,并逐渐对东晋朝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和他妹妹王琅的积极仕宦态度是分不开的。
或者可以认为,正是王琅在军国大事上的志向和才能,促使他不得不违逆本性出仕,发挥自己的军政才能。
前文已经论述过,他和妹妹王琅的感情很好,在心理上对王琅有严重的依赖情绪。以东晋当时的情况,王琅想要有所作为,他这个兄长的扶持和帮助非常关键。
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兄妹两人相继出镇以后,王家很惊讶地发现,这对兄妹使用起来竟然比过去王家势力全盛之时,子弟遍布显要州郡的情形下还要灵活有效。
过去王敦、王含、王舒、王邃、王廙、王彬虽然是同族,彼此同气连枝,相互照应,但各自才能不同,志向也不同,只是在王敦的尊名威望之下听从他的指令,等王敦和王导离心之后,瞬间化为一盘散沙。
13
但王允之和王琅不一样,两个人都有军政上的才华,感情又亲密无间。王允之本人并没有政治野心,只是为了帮助妹妹,维持王家的门户地位而不得不出仕,对妹妹的政策全盘继承,甚至连属官和麾下的将校兵卒也可以任意互换。两个人看似分驻两地,实则是两人分驻哪里,哪里就会被连成一片,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两人早期经营的扬州、江州本来都在建康的控制范围之下,但是地方刺史权力极大,两州政治、军事、经济上都相互独立,没有太深合作。而在王琅、王允之分别出镇两地之后,三方全部被打通,宛如秦汉最强盛时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可以彼此协同调剂,官员调任也不用再顾虑猜忌,反正都是一家之臣。
唯一的问题在于兄妹二人从此聚少离多,很难再有重聚共话之时,就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一样,难以同时出现在同一片天幕上。
语林里记载了王允之常在月圆之夜独自到窗前吟诵左思的诗句:
伊我之闇,晞妹之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