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营救(上

带着爹妈穿七零 醉鱼仔 10068 字 2个月前

苏月本以为郑美他们会着急离开,然而并不是,他们在一个村子停留了两天,还没有动身的意思。

在这里,苏月还见到了一个认识的人——何竞。

“你怎么在这里?”何竞见到她,跟见了鬼似的。

苏月稍微好点,她之前就听说了他跟着郑美一起叛逃了,当时在郑美身边没有见到他,心里还有些奇怪。

不过,没想到会在这个陌生的村子里见到他。

她反问道:“那你怎么会在这里?”

何竞脸色难看。

当着郑美等人的面儿,苏月没有留情面,她讽刺道:“我算是‘回家’,你应该是叛国吧?”

何竞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像打翻了的调料盘,他的鼻翼剧烈地耸动着,最终还是没有反驳,站起身,走了出去。

苏月朝他看了几眼,郑美不以为意道:“不用管他。”

苏月记得第一次见他们俩一起时,两人甜甜蜜蜜,虽然没有接触很久,但是也能看出来,两人之间是郑美迁就何竞。

眼下倒是掉了个个。

大概是第一次见面就被苏月讽刺了,之后的日子,即便是住在一起,何竞还是有意无意地避开了她。

他们现在住在一个小渔村里,小渔村很偏僻,前有海,后有山,他们从外面进去时,足足翻了两座大山。

是个很隐蔽的地方。

据苏月观察,村子里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是郑美他们敢把这里当成据点,必然有依仗。

不知道这些人里藏着多少“鬼”?普通的村民们有没有被洗脑?

没有被关在房间里,苏月便以看风景为由,每天都坐在门口观察。

大概是因为经常要出海打鱼,海面上紫外线强,村里的男人大多都晒得黝黑,唯有一个人不一样。

他大约三四十岁,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文弱弱,周身气度儒雅随和,和村里的其他男人站在一起,显得鹤立鸡群。

奇怪的是,村里的男人们在他面前老老实实,不,应该说很尊敬他,不止男人们,村里的男男女女,从老到少都很尊敬他。

苏月很好奇,她问隔壁补渔网的大娘:“奶奶,那是谁呀?”

大娘抬头看了一眼,便笑道:“我们村的宋老师!说起来他也是城里来的呢!”

大娘的语气很骄傲。

苏月没管在身后盯着她的人,蹬蹬蹬蹲到了大娘身边,一边给她帮忙,一边好奇地问:“宋老师?他是学校的老师吗?难怪看着就像读书人,他从城里来的?以前不是村里的人吗……”

大娘道:“不是,宋老师是下乡知青,二十多年前就来到了我们村。当年村长说宋老师这样的读书人是来帮助建设乡下的,我们还取笑,说他一个城里娃,不会种地又不会打鱼,说来帮我们是在吹牛皮。”

“哪知道人家是不会种地,不会打鱼,但是人家会的是大本事啊!”

大娘说话用的是方言,苏月连蒙带猜,听懂了一些,便接话道:“什么大本事啊?”

“教娃子们念书啊!”

“宋老师可不一般!”大娘打开了话匣子,不用苏月捧哏,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在她口中,宋老师是个堪称“最美乡村教授”、“感动华国十大人物”之类的人。

五几年,他放弃城市的生活,来到贫穷又偏僻的小渔村。

渔村的村民们因为常年下海捕鱼,不少人身上都有各种病痛,宋老师来到村里之后,帮助他们防治疾病。

在知道村里绝大部分人都不识字后,又牺牲个人时间,积极地投入乡村教育事业。

小渔村并不是完全地与世隔绝,七七年恢复高考,其他村的下乡知青要么参加高考,要么找关系回城,只有宋老师放弃了回城机会,坚定地留了下来。

“……宋老师给了我们村的娃子们出路啊,要是没有他,村里的娃子们还是大字不识一个。”

“宋老师自己没有参加高考,他教的那些学生,却有一个考上了大学,是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听说上完学,国家给分配工作,以后就再也不用像村里人一样辛辛苦苦地种地打鱼……”

“还有其他娃子们,宋老师也给想办法找了出路,可惜就是太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回……”

“咳咳!”隔壁的大爷走过来,打断大娘的话,他瞪了一眼大娘,“胡咧咧什么?网子补好了吗?下午还等着用!”

“这不是在补吗?”大娘回嘴道,不过没有再说宋老师的事了。

苏月顺势转移话题,她一边帮忙递工具,一边闲话似的问:“下午就要出去打鱼吗?海里都有什么鱼啊?有大龙虾吗?有螃蟹吗?我以前还从来没见过大海呢……”

大娘的谈性挺大,又很有兴致地说起鱼虾、海边之类的事,大爷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才走了。

聊了一会儿,苏月又坐回原来的凳子,她捧着下巴朝门口看,刚才走过去的宋老师回来,见她看着他,便对她笑了笑。

苏月也回了一个笑容,她挥了挥手,很不见外地喊道:“宋老师好!”

宋老师似乎没想到她会和他打招呼,愣了一下,走近两步,笑着道:“你好,你是宏祖家的亲戚吧?”

“是的。”苏月点头。

郑美他们过来有接应的人,这个人姓赵,叫赵宏祖。郑美的手下不知道哪里去了,到这个村子里的只有她和苏月两人。

对外,她称苏月是她妹妹,叫郑月。他们俩都是那位赵宏祖的远房表妹,来走亲戚的。

“听说你们是从城里来的?”

“嗯,是的。”苏月又点头。

宋老师露出一副怀念的神情,问道:“城里现在怎么样?听说国家在发展经济,特区那边日新月异。”

“我没去过特区,不过城里比以前更好了。”

苏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比如城里现在对票证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了,物资更加丰富了;又比如城里开了很多店铺,有饭店、理发店、服装店。

“饭店人多位置少,过去吃饭还要排队……”

宋老师静静听着,眼神中仿佛闪烁着光芒,他道:“真好啊。”

苏月看着他,忽然问道:“宋老师,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能,你问。”

“宋老师的家是城里的吧?为什么不回城呢?”

他推了推眼镜,道:“我的父母已经故去,家中只有我一人。回去改变的只是我一个人的命运,留下来,改变的却是十个百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