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下山, 并没有拯救太子的性命, 却拯救了太子的痛苦。
在太子开始出现第一次剧烈疼痛整个人开始抽搐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的萧衍安排人将太子搬回了太子府, 不至于客死寺,又让太子的妻妾、儿女见了他最后一面,便独自守着儿子,请陶弘景“送”了他一程。
陶弘景用金针封闭了他的知觉, 中止了他的呼吸, 走时并没有痛苦, 安详的犹如睡着了。
看到儿子第一次剧毒发作痛苦时, 萧衍甚至庆幸自己提早请陶弘景下了山。
他不知道自己是更难接受儿子的死亡,还是更难接受儿子充满痛苦的死亡。
更难以想象陶弘景如果没出山,他一直目睹着自己儿子满目狰狞便溺失禁的死亡过程后, 会不会对整个世界充满怨怼, 以至于大开杀戒丧事本性。
因为太子走的还算平静, 才没有让萧衍一下子垮下来, 还能强撑着处理善后之事, 解决梁国因为储君突然去世引起的各方面动荡。
太子萧统之前出了家,但皇帝并没有夺取他的储君之位, 也没有收回他的太子之印, 所以没有人都知道皇帝只是和太子怄气。
正因为太子之前太“乖”了, 这么偶尔的“叛逆”了一下, 竟没有人因此担忧, 就连皇帝自己都权当儿子在寺里散心, 并没有特别的关心他的生理和心理的状况,只是派人保护着他的安全。
如今太子一出事,不禁国内震惊,怕是等魏国那边得到了消息,都要产生不少的动荡。
为了保护太子的名声,也为了维护佛门的名誉,加之萧衍不想让外人觉得太子的死是有人蓄意伤害,太子被毒死的消息就这么被瞒了下来。
如今官方的说法是太子回府后在府内泛舟出了事,后来伤口突发感染医治不力,得了急症而死。
可惜东宫官员人数不少,虽然这理由能让普通百姓相信,却无法瞒得住消息灵通之人。
皇帝的怒火也并不会因为这“官方”的说法而平息,原本深受圣恩的同泰寺几乎被清洗了一遍,寺里所有的胡僧都被驱逐的驱逐,流放的流放,寺中上至主持,下至各堂主事,都被内监狱带走了,马文才不在,皇帝便下令内尉协助梁山伯继续探查太子中毒的真相。
虽然诸多线索都指出太子可能是枉死的,可作为一名父亲,萧衍内心还是充满怀疑,只觉得哪怕有一丝太子是被陷害的可能,都要找出幕后的真凶。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京中风声鹤唳,无论是最顶尖的士族门第还是普通的京中官员都低调了起来,往日里那些对佛教最虔诚的达官贵族也不敢再去礼佛,甚至连家中的佛堂佛龛都撤掉了,就怕和同泰寺扯上什么关系。
萧统死后,在朝中众臣的商议下,定下了“昭明”的谥号。
“昭明”是上古的炎神,传说中商汤的祖先,而圣闻周达曰“昭”,容仪恭美曰“昭”,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任贤致远曰“明”,这两个谥字都是最上上的谥号,满朝定下“昭明”为萧统的谥号却无人反对,可见对太子的礼敬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