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康熙发飙

他们兄弟十二人里,论财力胤祜能排第三。

拿来当军饷攻打东瀛还是少了点,打仗成本本来就高,何况是跨海作战,他拿出全部财产都不太够用。

太子在他头上rua了一把,“打仗是国事,怎能让你掏银子?这事你别管,等国库欠银收回来再打。”

胤祜扁了扁嘴,不太服气。

“国事要掏国库的银子,这不是国库的银子没到位吗?一拖再拖,得拖到什么时候?我很急啊”

说到这里,他脑子里灵光一闪。

拉着太子的袖子说:“亲哥,国事不能私人掏腰包,当我投资行不行?等拿下东瀛,给我几条金银矿就行了!”

“六弟别做梦了。”四阿哥颇为无语,“金银矿是朝廷的,不允许私自开采。皇阿玛不会给你,文武百官也会反对。”

胤祜只能叹气:“那真是可惜了!”

“你别急,最迟明年就能打去东瀛。”太子安抚了自家弟弟,又问两个弟弟:“你们没发现大哥已经很久没露面吗?”

胤祜和四阿哥对视一眼,“大哥去哪了?”

太子道:“火器营新造的火炮,射程和威力是旧红衣大炮的四倍。大哥带着新火炮去了喀尔喀,过两个月才会回来。”

听到红衣大炮,胤祜脑子里冒出一串关键词。

红衣大炮最大射程到二点五公里,四倍就是十公里了?

太子又道:“你们没去过火器营,也没见过火器营新造的舰炮。想让所有战船要换上全部的舰炮,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到时候攻打东瀛让五弟和七弟跟着一起去,长长阅历。”

对这些弟弟,太子向来宽厚。

想走什么路,都会让他们自己选择。

五阿哥想领兵打仗,七阿哥还没想好未来想什么,他跟太子表示过他也想上战场看看,看自己适不适应这条路。

八阿哥胤祐目标明确,他想进火器营研究火器。

弟弟们想走什么路,只要他们不内讧,太子都表示支持,等大清攻打东瀛,这两个弟弟一定会去的。

但他们太年轻了,只能跟着混。

胤祜问:“五哥和七弟还没结业!”

太子道:“不妨事,耽搁的学业随时可以补上。实战机会不是随时能有的,能跟去历练,肯定要抓住机会。”

四阿哥沉默地走在一边。

过了良久,他才开口。

“众多兄弟都有自己的目标,太子哥哥放眼海外,大哥想率领大清的将士打遍海外,三哥想为大清培养各种人才,六弟想让天下百姓吃饱饭。我是不是格局太小,也该去海外闯荡一下?”

“四哥想肃清朝堂,怎么就格局小了?”胤祜奇怪地问。

“比起你们,我的目标不够大。”

“四哥别瞎说。”胤祜道:“朝堂上的蛀虫一窝又一窝,皇阿玛厚待老臣,又讲究颜面,国库欠银多达千万两,我们兄弟又急又气,他还跟个没事的人一样,一点都不上心。”

如今已是康熙三十二年。

中年康熙目前没有昏庸的迹象,死爱面子这一点从来没变过,甚至有点变本加厉的样子。

国库快被蛀虫掏空了,他也只是一句让太子他们放手去做。

他自己呢?一点表示都没有。

别问,问就是不想寒了众臣的心!

太子他们想收回欠银,只能造出好东西相…诱,詹事府造再多东西都不如康熙拿出个强硬的态度来。

追个债还得以利相…诱,就很气了,真的欠钱的就是大爷!

胤祜撇了撇嘴角,也放轻了声音。

“国库欠银千万两,都不见他有所行动。想等皇阿玛收拾蛀虫?下辈子都等不着!好在我们有四哥,四哥有这个心,又是这块料子,我们在等四哥成长起来削死那帮蛀虫!”

四阿哥赶紧捂住他的嘴。

小声告诫道:“六弟小心点,别在外面编排皇阿玛。”

这种话在心里说说也就算了。

怕的是隔墙有耳,被人抓住把柄。

太子也道:“四弟不必妄自菲薄。不管走哪条道,我们所有兄弟的心是一样的,都希望大清越来越好。肃清朝堂这条路,比别的路更难走,四弟深明大义才愿意走这条路。”

四阿哥被安慰到了,“多谢太子哥哥,是弟弟想岔了。”

……

兄弟三人结伴走在东一长街。

路过承乾宫,四阿哥要去看望佟嫔,就剩下太子和胤祜。

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胤祜背着手走在前面,太子跟个影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他们姐弟三个很久没聚过了。

进了钟粹宫,胤祜跟皇后汇报了一下自己在庄子上的生活。

零零碎碎,只想表达一句话,他吃好得睡得也好。

但是皇后不信,让厨房做了一大桌胤祜爱吃的,又使劲给他夹菜,碗里快堆成小山了,她还在絮叨。

“多吃点,你在长身体,平时干活运动量大,消耗也快,营养要跟得上。庄子上没有好食材,就让人找内务府。咱们自己给银子,让他们代买食材每天给你送新鲜的。”

“我庄子上什么都有。”胤祜道。

太子被冷落在一旁。

胤祜消灭了碗里的小山,皇后又给他堆了一座小山,他吃饱了还在往嘴里塞,这沉重的姐弟情,他快吃撑了。

好在亲哥懂他,帮他转移了话题:“地里怎么样了?”

“地里?只能用有机肥催一下产量。水稻这几年肯定不会有结果。育种太难了,水稻花又小,一穗至少有一百多个花,我一个人一天能搞多少?而且条件受限造不出氮肥,没有化肥,就算搞出新粮种,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不是他说丧气话,现实如此。

技术是其一,还有环境污染呢?

想想后世灭绝的动物,就该知道青山绿水多可贵。

皇后终于放下了筷子,她问:“土豆和红薯呢?”

“土豆和红薯我都种了。土豆容易感染病毒,如果当主食一家人的指望都在土豆身上。万一出事,就会颗粒无收,百姓吃不上饭肯定会暴…动。可以在山上开荒,但也不能连种。”

土豆是值得推广的,只是不建议当主食。

红薯除了储存难,还要轮作,育种时注意一点基本上不会有问题,就是吃多了难以下咽。

只有米面百吃不厌。

太子听后直笑:“能吃饱饭就行了,口感不重要。再说了,红薯的吃法很多,换着法子吃也能换换口味。”

连饭都吃不饱,谁还在意口感?

……

太皇太后忌日一过,胤祜又回到庄子上了。

今年有女儿参选的人家都等得心焦,一直盼宫里的消息。

可惜久等不到,直到五月底才盼到好消息。

康熙连下圣旨给几个儿子赐婚。

四阿哥和七阿哥兄弟二人收获满满,康熙给俩人各指了个正室,和两个侧福晋,另外还有三个格格。

仔细去看,康熙给他们相中的秀女,除了正室模样端庄,侧福晋和格格都是长相平平,看起来富态又好生养的那种。

给两个儿子送那么多女人,康熙的目的昭然若揭。

五阿哥和八阿哥定下了嫡福晋,又指了两个格格。

太子和大贝勒还有三阿哥各一个侧福晋和两个格格。

在所有年长的皇子里,别人的后院或多或少进了两个人,而原本的热门人物六贝勒什么都没捞到。

六贝勒后院里干干净净,连个侍妾也没有,皇上和皇后娘娘不给他安排女人,他自己可能没开窍。

也有人怀疑他身体有问题。

六贝勒从小就有体弱之名。

因为体弱,比其他皇子晚入学,时不时就要休养几天。

以前见他活蹦乱跳的样子不像个体弱之人,可如今比他小的七阿哥和八阿哥都有福晋有格格,他这个当哥哥的却跟个和尚一样不近女…色,难不成他的体弱是真的?!

越想越有这种可能。

他从上书房结业一年,还在游手好闲,肯定是体弱的原因。

众说纷纭,越传越离谱,还传到民间去了。

传到最后,就成了胤祜命不久矣。

康熙派人出宫打听了,打听到的流言不下十种。

他当下便是一声冷笑。

“那些狗东西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家里有没有适龄的女儿,或是没指给小六,就在抹黑小六的名声!”

他儿子身体有没有问题,他比谁都清楚。

不过,体弱之说最开始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倒也不好自打自脸的反驳流言,只能制造更大的消息转移目光。

那些传谣言的人,早晚会把巴掌扇到他们自己脸上。

他儿子不但会长命百岁,还会儿女成群,会封亲王。是他们一辈子企及不了的高度,让他们酸去吧!!

康熙亲自去庄子上看望胤祜,见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顶着毛毛小雨在地里忙活,就更气那些造谣的人了。

胤祜听后,浑不在意。

“没事,就当我体弱呗。”

他不在意,康熙在意啊,他当时为了省事给儿子冠上体弱之名,就觉得对不起儿子,“是皇阿玛对不起你。”

其实胤祜早就听说了。

太子给他捎了信,让他安心。

亲哥还是很靠谱的,六月初二詹事府造的怀表和座钟就要上市了,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怀表和座钟上,还有詹事府新出的规矩——黑名单。

就不会有人盯着胤祜不放了。

他拉着康熙就走:“皇阿玛,去尝尝我种的黄瓜。”

俩人走在田埂上,路边的小草湿漉漉的,也打湿了康熙的靴子,他跟着胤祜来到种黄瓜的地里。

一片绿油油的黄瓜藤爬到竹竿搭的架子上,翠绿的叶,嫩黄的花,藤上还悬挂着一条条有大有小的瓜。

“皇阿玛在这等我。”

胤祜钻进地里,摘了几条大一点,将近成熟的。

给了康熙一条,还给后面的魏珠和王小松各一条。

俩人受宠若惊,“多谢六贝勒!”

胤祜笑着露出一口小白牙,“不用客气。边上这一排都是我亲手种的,还没人吃过,你们运气好让你们尝个鲜。”

一边说,还指了指地里的黄瓜。

他那骄傲的模样,和晶亮的眼眸,给人一种他不是在说黄瓜,而是告诉他们那是他打下来的江山。

康熙怔怔地望着他。

他心里在感叹六儿子还是个孩子,种了一排黄瓜就值得他开心了,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容易得到满足。

他儿子越好,就衬得造谣的人越卑劣、越可恨。

有什么值当他们去抹黑一个孩子?

胤祜一点都不讲究,拿起黄瓜在衣服上滚了滚,把上面的刺搓掉了,直接放进嘴里“咔嚓”一声就啃了下去。

还边啃边说:“亲手种的,就是比别人种的好吃!”

他亲手种下,又是亲手收获的,吃着有种幸福感和满满的成就感。

见康熙站在那里不动,胤祜又道:“皇阿玛别担心,不脏,把外边的雨水擦干,就可以直接啃了。”

康熙拿帕子擦过了才啃。

“不错,很脆。”

“等会再挑几条大一点的,皇阿玛帮我带回宫去,让皇额娘和亲哥也尝尝我亲手种的黄瓜。”

其实采摘的季节还没要,再等十来天才有大批成熟的黄瓜。

现在也挑得出来,就是数量不多。

康熙道:“你倒是惦记他们!”

他语气中有股酸味,求生欲使然,胤祜反应超快:“我惦记皇阿玛,皇阿玛也惦记我,还亲自来看我。”

一句话就顺了毛,康熙满意了。

“算你小子有良心,还知道谁对你好。”

“我当然知道,皇阿玛对我好!”

……

六月初二,千秋节。

皇后没有大办千秋宴,只在宫里办了一场家晏,这一天宫外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大早詹事府的玻璃铺子就放了两串千响的鞭炮,放完之后就在门在贴了两张大红纸。

上面的大红纸写着一行大字“怀表和座钟新品上市”。

下面那张红纸就写着买怀表和座钟的规矩,“国库欠银”四个字加大加粗,格外显眼,也是满纸规矩的重点。

几年前有欠银的官员不允许买玻璃,好歹没公开。

只在朝堂上流传,没有传到坊间。

这次明晃晃地写在红纸上,也将那层遮羞布扯了下来。

就差公开名单了。

原本太子还想温水煮青蛙,慢慢地逼迫他们归还欠银。

但上个月底宫外传起了胤祜的流言,这一举动惹恼了太子,他弟弟安分守己种自己的地,却惨遭诋毁。

诋毁他不要紧,欺负他弟弟不行!

至于其他人,四阿哥是帮凶,大红纸还是他亲手写的。

原因出在康熙身上,宫外在传胤祜的流言,康熙把几个年长的儿子喊到身边,亲口告诉他们,这一届秀女质量高要指婚的皇子也多,胤祜主动提出晚一届指婚,把机会让给他们。

所有年长儿子都有份,独独落下了胤祜。

连两个弟弟也抢在他前面。

不管外人怎么说,宫里的儿子康熙不许他们有想法。

为了给胤祜出口恶气,这一纸规矩是三阿哥打的草稿,四阿哥亲自动笔抄在红纸上,五阿哥出主意要放鞭炮。

这不,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现场围观的读书人将当众念出那一纸规矩,瞬间就引起了一片哗然,人群里还有七阿哥和八阿哥安排的托。

刚热闹起来,就开始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