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结局

娇鸾 灿摇 13347 字 2个月前

圣旨到达河西时,姜吟玉才从姜曜口中得知,原是他提前写信到了长安,向皇帝求了赐婚的圣旨。

皇帝本不欲应下,道赐婚一事待回京后再商议,姜曜再三请求下,才不得不答应。

姜吟玉原本是上了玉牒的公主,外界虽早知晓公主的血统不纯,但当圣旨真的下达时,民间议论声纷纷,尘嚣甚上。

然而姜吟玉与姜曜并不在乎外界的言论,十一月,战事一停,太子便与公主启程回长安。

艳阳高照,姜吟玉去与兰家众人道别,在兰家见到了兰惜。

母女二人立在秋日的艳阳里,姜吟玉道:“母亲,等会我便要走了。”

兰惜伸出手,轻抚她的面颊,话语温柔:“母亲舍不得你。”

姜吟玉抬手拭去眼角泪珠,笑道:“我挂念母亲,会每年都回兰家一趟见你。”

“不必了,你嫁给太子,便是东宫的太子妃,日日都要操劳,哪里还有功夫回来呢?”兰惜耐心地回道。

“阿吟,原先母亲不答应你与太子在一起,是担心你受到流言,但你既道是真心喜爱太子,母亲便也不会强自拆散你二人。在地宫的那些日子,我每日都在想我的女儿会是何样子,长大了没有,如今能见你姻缘美满,我的一大心愿已成。”

姜吟玉闻言眼眶酸涩,如同初生的婴孩一般紧紧抱住兰惜,将脸颊埋在她肩膀上。

兰惜透过她的肩膀,望向亭子外等着的男子。

姜曜正立在花丛边,风吹过荡漾一片花丛,他长身如鹤,面带温和笑意,与兰惜颔首示意,身上流出矜贵高雅的气度,令兰惜生出一阵恍惚。

他与他的父皇,确实极其不同。

姜吟玉在她耳畔边问:“我走了,母亲是继续待在兰家吗?”

兰惜摇摇头:“不了,我会去寻你父亲的踪迹,打算等关外完全太平了,便往西走去。”

姜吟玉睁大眼睛凝望她,兰惜一笑,露出的情态清丽动人:“我想再往西,走一走当年和你父亲一起走过的路。”

她抚平姜吟玉衣袍上褶皱,拍拍她肩膀道:“去吧,太子在那里等着你呢。”

姜吟玉凝视兰惜片刻,嗯了一声,红唇上扬。

兰惜送姜吟玉出凉亭,见着她挽着姜曜的臂膀走出院子,小女儿仰头与身侧男子明媚巧笑,眼中都是他与秋光。

兰惜停在长亭边,带笑的眼中渐渐湿润,仿佛在女儿和他身上看到了别的什么影子,长舒一口气,一抬手心,就触碰到了秋光。

四周静谧,斑驳光影在脚下铺了一条路,春来春去,韶光似水,自己与夫君的往事历历在目。

兰惜转过身,抚平眼睛欲坠的泪珠,裙摆曳地,抬首往另一明亮处走去。

她的女儿已经遇到了良人,她很快也该动身再去寻她的爱人了。

**

太子与柔贞公主,带着公主百十车的嫁妆,浩浩荡荡经过河西诸郡,路上父老乡亲流涕相送,队伍终于在年关前回到了长安。

天下动荡久矣,大昭边关久不能太平,而今太子一扫西域,莫不令天下人扬眉吐气,当军队一回到京城,全城百姓们出来夹道迎接,欢欣鼓舞,高呼太子之名,跪拜太子与公主。

街头巷尾议论着东宫的婚事。

柔贞公主一嫁卫侯,躲入东宫,二嫁魏家三郎,传出公主与太子流言,三远嫁和亲,被太子千里迢迢又带回大昭,由天子为二人,如此传奇充满曲折的故事,早就在坊内街内口口相传。

公主骑白马,与太子并驾齐驱,行走在最前头,二人俱是芝兰玉树之貌,甚是般配。

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的车队进入了巍峨的皇宫,厚重的朱漆华门向两侧打开,城楼上士兵高呼殿下。

**

宫廷中举办了宫宴,为太子接风洗尘。去岁今年人相同,席间气氛却迥然诡异。

当太子携柔贞公主出席,殿内静默无声。

太子身形挺拔身着骑装意气风发,在他身侧进来的柔贞公主,换上了一身鹅黄宫裙,发间步摇流苏轻晃,朝着上首帝后二人盈盈行礼:“见过父皇、母后。”

殿内人神色几闪,气氛微妙。

皇帝坐在宝座上,凝望姜吟玉的面容出神,唇瓣翕动沙哑地唤一句“柔贞”,半晌才回神,道:“好孩子,快起来。”

韦皇后在一旁凤座上,长甲抵着额头,闭目蹙眉,似乎头疾发作了,好一会才睁开双眼,愣谁都看出是强撑着。

殿内人莫敢吱声,也心知这事怕放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至于永怀长公主,则面色微青,抬起酒樽,接着抿酒的动作来掩饰脸上快挂不住的神情。

去岁她为了拉拢太子,极力撮合魏家三郎与太子最疼爱的妹妹的婚约,哪里料到太子的疼爱是这样一种疼爱?

永怀长公主若早知晓太子有意姜吟玉,是断断不会去提魏三郎,现在只盼着太子心胸宽阔,未因此事将对魏家的恩怨波及到自己身上。

坐在对面的安阳公主,近来刚诞下一子,体态丰腴了不少,从姜吟玉进来后,眼睛就没从她身上移开过,指甲扣着袖子中的花鸟手炉花纹,思忖等会宴席结束,去与姜吟玉谈话,到底是喊她“柔贞”好,还是喊“嫂嫂”好。

这么一看,此前皇兄为何区别待自己和柔贞,一切就说得通了。

安阳公主一回想早先自己待姜吟玉不好,就心虚不已。

这一顿席众人虽各有心思,但宴席是为了庆祝大昭士卒们凯旋归来,不久将士们入内接受封赏,殿内气氛渐渐热闹起来。

午后,宴席散去,未央宫殿内只留姜吟玉一人。

姜玄目光深沉,凝望着眼前人,他年迈了许多,去岁姜吟玉离开时,他尚且精神丰沛,如今两鬓生出银发。

他有千言万语堵在喉咙中,却不知如何诉说起,声音沙哑绵绵无力,只轻声道:“柔贞……”

他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她比起出关前,身子抽条了不少,若春晖中濯濯的春柳,可姜玄总记得她才出生时,那小小蜷缩在他怀里可怜的模样。

她少时的一幕幕景象从他眼前闪过,姜玄等了许久,也没等到她开口一句话,心往深渊滑去,知她介怀自己幽禁了她母亲十几年。

梅瓶生了缝隙尚且不能合,她得知自己亲生父亲另有其人,又怎么能与他回到从前?

懊恼、无助、自责,各种情绪在姜玄心底交织,案前一道静静的声音唤了一声:“父皇。”

刹那间,姜玄心胸一震,千言万语,最终只化成了一句:“阿吟……”

他站起身到女儿身边,如往先无数次,却第一次怀着忐忑的心,将她入拉入怀里,看她没有太抗拒的反应,才彻底放下心来,颤抖的手覆上她的后脊背,爱怜地上下抚摸,哽咽道:“阿吟,父皇想你了。”

姜吟玉一偏过脸,就能看到他霜白的鬓发,如同秋霜浸白了衰草,心尖发颤,亦伸出手臂抱住了他。

**

姜吟玉退出未央宫后,皇帝一人立在窗边,看晴阳覆雪,冬日阳光照进来。

姜曜进来陪他说话,父子二人相顾无言,一同看向窗外梅林里少女的身影。

红梅缤纷,洒落在她发梢间。

姜玄倚窗,喃喃问身边人:“是什么时候喜欢上柔贞的呢?”

“很久之前,我也记不清了。”姜曜微笑回道,“大概在柔贞出生的那个雪日,你将我唤到身边,问我会不会一辈子待她好,我和柔贞之间的羁绊便再也解不开了。”

皇帝低低叹了一声。

不久后,姜曜从未央宫走出。

远处梅树下的少女听到脚步声,转过头看到他,拂开花枝,小跑奔来。

她到他面前,一双温热的手握住他的双手,呵气笑问:“冷不冷?”

随行在太子身边吴怀,巧了正准备上来将手炉递过去,一瞧公主牵起了太子手,赶紧识相收了回来,将手炉揣在自己手上捂着。

姜曜沉思了一瞬,反握住她的手,认真道:“挺冷的。”

姜吟玉笑着牵起他的手,与他一同走向东宫。

路过梅林时,姜吟玉抬头道:“去年年关时,皇兄也这样与我一同牵手回东宫,你在除夕夜给我放了一场焰火,今年会有吗?”

姜曜望着茫茫天际,道:“你若想看,自然是有的。”

姜吟玉婉婉一笑:“那我等着。”

结果自然是有的。

除夕那夜,皇帝早早歇下,夜到三更时,被砰砰的焰火声吵醒,坐起身推开窗柩,召来宦官,火冒三丈,询问外头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妄为,竟然不顾他的旨意放烟火,去年除夕也是如此!

宦官语调怪怪,瞅皇帝发怒的神色,细着声音道了一句,“是、是太子给公主放的。”

话音一落,姜玄脸上怒气霎时消下去,有些诧异地问道:“是吗。”

盛大的烟火在夜幕中绽放,姜玄走道窗边,静静望着,直到最后一朵绚丽的火苗在空中凋零,天地间细雪落下,世界又重新归于平静。

姜玄阖上了窗户,摇了摇头,到床榻边,似是无奈道:“照太子这样,怕是以后每年除夕,朕都不能睡得安生了。”

窗外,一束红梅在雪中轻轻摇晃,雪粒落入花心中,慢慢消融。天地静谧无声,新春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