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二轮PK开始, 苏轼很快面临着杜甫刚面临过的困境——

他抽到的是《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一看这标题就晓得,这是一首他没写过的诗。

他抵达惠州,至少得是六十了。

等他写出来, 少说也得十多年后。

第一道是选择题, 做起来倒是简单。

虽然这题放眼望去生词, 诸如修辞、拟人、借景抒情之类的, 但仔细一琢磨也不是读不懂, 连猜带蒙也能选出答案。

再看第二个问题, 苏轼顿时苦思冥想起来。

“有诗评说, 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词里倒是有两个愁字, 可要问他当时愁从何来,他怎么知道?他皱着眉琢磨了一会, 估摸着是暮春对白头,春天过去了,自己也老了, 所以愁!

论破题,苏轼可是一点都不虚的。

好歹他也是走过科举独木桥的人!

苏轼刷刷刷地开始写自己的答案,只恨手头不是毛笔, 没法尽情挥洒笔墨。

这一次,他可不能再跟老杜一起丢脸了!

杜甫拿到的诗也是他两年后才动笔写的《咏怀古迹》。

他一共写了五首,这是其中一首写王昭君的。

杜甫是个评论高手, 他写过诗来论诗、论字、论画。

他不仅会吹捧人, 还吹得很专业, 大伙听得既满意又打心里认可。

据说有次杜甫一个叫李潮的外甥苦于自己书法不出名, 特意求杜甫写诗吹他一把。

杜甫提笔就给他写了首《李潮八分小篆歌》。

这首诗先把八分小篆的起源和发展给讲得明明白白, 才在这基础上说“况潮小篆逼秦相, 快剑长戟森相向”, 意思是“我外甥这手小篆直逼秦丞相李斯”。

反正是夸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所以诗歌鉴赏什么的,对他来说易于反掌。

杜甫把选择题做完,看向第二道题。

和苏轼不同,他这道题直接分为三个小问题。

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都没给他。

比如第一小问是“首句一‘赴’字极为传神,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这时候贾岛还没出生,杜甫的认知里还没有推敲这个典故。

不过杜甫曾说过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斟词酌句,他写的诗再工整不过。

这种“句子里为啥用某个字”的简单题目自然难不倒他!

杜甫刷刷刷地答完第一小问,又去答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