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亡国第一百二十六天

秦筝挺想配合他的, 奈何赶路的这三天,吃不饱也睡不好,最后这一天, 因为淮阳王骑兵追上来了,她们忙着逃命,甚至连午饭都没用。

她现在是又累又困又饿。

虽然也馋眼前的男色,不过肚子饿的滋味好像更难受一点。

秦筝白嫩的指腹在楚承稷肩头轻轻挠了挠, 一头湿漉漉的长发贴着她线条极美的肩颈, 黑与白的极致色差莫名看得人口干舌燥,抬眸时沾着水汽的长睫向上卷翘着, 慵懒中又带着点说不出的可怜。

“我饿。”她觉着有点丢脸, 话音都低了几分。

楚承稷明显愣了一下。

“肚子饿。”怕他误会, 她特意强调了一下,声线虽然努力绷着的, 但还是能听出点可怜意味。

这话不知哪儿戳中了楚承稷的笑点,他伏在她肩头低低笑出声来。

秦筝靠着他,甚至能感觉到他胸腔的震动。

她微恼地拧了一下他胳膊上结实的腱子肉,垂下眼睫不再跟他说话。

楚承稷把人打横抱起, 踏出温泉, “是我之过, 见阿筝秀色可餐, 忘了厨房还备着饭。”

秦筝愤愤瞪他一眼, 报复一般攀着他脖子, 在他锁骨处咬了一口。

楚承稷轻“嘶”一声, 垂眸看她一眼。

接触到他那个陡然暗下来的眼神,秦筝老实了,窝回他怀里一动不动。

楚承稷把她放到地上, 从花鸟屏风上取衣物给她时,双足骤然承重,倒是让秦筝倒吸一口凉气。

楚承稷用大巾帕裹着她,见她神色不对劲儿,问:“怎么了?”

秦筝自己擦干身上的水珠,又用巾帕胡乱擦了擦头发,套上寝衣在净房的兀凳上坐下,悬空两只嫩白的脚丫子,吸着气道:“脚上起了几个水泡,路上磨穿了一个,先前不觉着疼,这会儿一下地才疼起来了。”

她手肘和胳膊上有几处磕碰到的淤青,楚承稷帮她沐浴时就瞧见了,脚上起了水泡倒是不知。

一听她喊疼,便蹲下抓着她脚踝帮忙瞧了瞧。

可不是磨起了水泡,破掉的那个被温泉水泡得发白,瞧着就疼。

楚承稷锁眉看向秦筝:“先前为何不说?”

秦筝一只脚被他握在手中,得两手撑着兀凳才能维持身体平衡,锁骨和单薄的一字肩几乎连成一线,未干的长发将她胸前的衣襟都沾湿了一片,她脸上还带着刚沐浴后的薄红,嗔道:“先前不没觉着疼么。”

楚承稷道:“一会儿把水泡挑破了上些药。”

怕她脚触地疼,从净室回房的那段路,都是楚承稷抱着她走的。

命下人去厨房传饭之余,他用干净的棉布帕子帮秦筝绞干了长发。

二人用完晚饭,楚承稷见秦筝疲懒地窝在软榻里看书,对她道:“你先别睡,我去给你拿药膏回来。”

秦筝打着哈欠点头:“你去吧。”

等楚承稷拿了药回来,推门就见秦筝已歪在软榻上睡着了,先前看的书掉在了地上,她侧躺着,脑袋枕在自己手臂上,脸上沾着发丝,绒毯一半搭在腰间,一半垂落至地面。

她睡得很香,乌发下露出一段雪颈,纤细又脆弱,再往下的雪色则隐入了湘妃色的襦裙里。

楚承稷走过去把药放到了矮几上,捡起她掉落在地的书,坐到软榻边上,细细打量她娴静的睡颜。

怕吵醒她,脚上的水泡是不能在这时候挑了,他用药匙挑了药膏抹在她脚底生了水泡的地方,抹匀后去净房洗了手,回来等她脚上的药膏干了,才抱起她去内室的拔步床上睡。

秦筝实在是太久没好好休息过了,这一觉直接睡到第二天下午才醒。

楚承稷已不在房内,她自己穿衣下床,许是鞋子里镶了柔软兔毛的缘故,脚底的水泡昨晚还疼得厉害,今日下地踩着柔软的鞋袜,倒是好受了许多。

秦筝推开窗叶,见庭院是湿的,才知昨夜下了雨。

她唤人进屋,进来的却是一路上照顾她的两名娘子军,想来是楚承稷怕她不习惯生人伺候,把她一直带在身边的人安排了过来。

这两名娘子军是林昭手把手教出来的,从前是猎户家中的女儿,一个叫白鹭,一个叫楼燕,底子不错,习武也比旁人快些。

林昭说,山里的人家都喜欢给女孩用花名或鸟名取名字,不过她更喜欢鸟名,听起来就自由。

秦筝洗漱完,又草草用了碗粥,才从白鹭口中得知楚承稷留了话,他去和闵州的官员们议事了。

秦筝约莫能猜到他们要商议的是什么,凤郡十几万百姓一下子涌入闵州城,如何安顿得理出个章程来,还有就是淮阳王那边,淮阳王若派出大量感染瘟疫的将士前来攻城,总得想出个应对之法。

这多事之秋,秦筝自然是闲不住的,换了身能出门的衣裙,就去看望受伤的将士们,顺便去凤郡百姓暂居的地方慰问一番。

淅沥沥的秋水一直下,秦筝在马车上撩起帘子往外看,近处的街道和远处的山峦全都笼罩在了一层雨幕之中,沿街的铺子大都半开着,卖得最多的就是绫罗绸缎。

秦筝问赶车的车夫:“好几条街都是卖布匹的,这些掌柜的就不怕生意不好做?”

车夫是闵州本地人,官话里也夹着一股乡音,笑呵呵道:“回太子妃娘娘的话,这些铺子里的布匹,不是卖给当地人的,多是卖给外地布商的。闵州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织机,自家人的衣裳,自家的织机就能织出来,不仅不会来这些铺子买布匹,还会拿着布料来这些铺子卖哩!”

怕秦筝不懂其中行情,车夫絮絮叨叨道:“素绢在哪儿都便宜,北方也擅织棉麻布,布商们精着呢,专收购绸子,货船一运到汴京,那价格可得翻上个四五倍,整个闵州,都是靠织机给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