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亡国第一百一十一天

楚承稷瘦长的手指拿起那几封折子, 再没看秦筝一眼,径直出了房门。

按在自己肩头的那只手明明已经不见了,秦筝却似被施了定身术一般, 在梨花木椅上呆坐了好一会儿。

楚承稷是真的生气了。

不仅是气写折子的那几个官员,也生她的气。

那些官员把折子送到自己这里来,打的什么心思,秦筝自然知道。

她是太子妃, 是未来的一国之母, 肯定不能由她出面来拒绝这样的事,否则就是善妒。

这是这个时代对女性在婚约和道德上的限制。

宋鹤卿等一干偏向她的大臣, 之所以也不将纳妾一事当做什么大事, 其一是他们也是古人, 一直以来接受的就是大丈夫妻妾成群的思想,尤其是如今四分天下, 战乱不断,楚承稷有了子嗣,才能让追随他的臣子们安心。

楚承稷若在战场上有个什么万一,他有后人, 这支好不容易聚起来的势力, 才不会一下子垮掉, 否则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其二是秦筝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 谁都不能动摇她的地位。楚承稷的长子是不是她所出已不重要, 只要有子嗣能让一众臣子安心就行, 甚至只要她想, “去母留子”都不是难事。

但这绝不是秦筝愿意走的一条路。

说她天真也好,说她愚蠢也罢,至少现在, 她相信楚承稷对她的感情,绝不会因为大臣们的压力,就把楚承稷往外推。

她也不会傻到因为大臣们提议给楚承稷挑几个侧妃、开枝散叶,为了打消大臣们的念头,就放下手上的一切事物急吼吼的备孕。

且不说如今的局势不明朗,楚承稷一去徐州,她又得代他处理一切政务,身体根本吃不消。

单是她有孕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只怕所有的臣子都会让她退居后宅,一部分人或许是真担心她和楚承稷的子嗣,一部分却是打着休养的旗号,想她放权不再干政。

她在青州能一步步掌权,还得归功于微末之时,青州尚无人可用,被逼无奈之下,她跟着宋鹤卿学习处理所有大小事务,帮楚承稷担起这个担子。

后来投奔的臣子,哪怕觉着女子干政有违礼法,但初来乍到,又见所有人都信服于她,才不敢公然反对她干政。

官场如职场,她去生产,放权一年半载后,归来还有没有现在的地位就不好说了。

秦筝不是非要这权势不可,但她都走到了这一步,这时候退,就是前功尽弃。

娘子军的崛起初见苗头,女吏也已开了先河,她在政治场上有一席之地,才能在后方给娘子军和女吏支撑。

在全是男性的官场上,这个时代女性的功绩和能力想被认可太难。

秦筝不愿意她和林昭好不容易才拉开的一道口子,因为自己的退步,又倒回原地。

她写下那封契书,多多少少有些负气,毕竟仅凭一封契书,就让楚承稷把将来打下的国土分割一半给她,实在是张狂又儿戏。

换做其他帝王,只怕还当她是觊觎皇位。

在秦筝原来生活的地方,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就因一个她可能为皇的谣言,险些死在先皇手中。

秦筝敢那般写,还是笃定了楚承稷的胸怀和人品,她把自己的态度拿出来,让楚承稷知道,她不愿他纳妾。

楚承稷生气,她大概也能猜到原因,不是因为她大言不惭写了均分他名下土地什么的,而是她拟了一张这样的契书。

他气她不信他,用这样一张契书来约束他们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