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往昔

废后阿宝 刀上漂 5105 字 2个月前

太宗皇帝很快得知了阿宝还住在宣王府邸的事,他以太子之位相胁,逼令赵从将阿宝迁出府。

明光二年春,阿宝搬离王府。

赵从担心她一旦脱离他的视线,就会回去扬州,便将她安置在了心腹张虞臣的家中,表面担照看之责,暗地却是行监视之实。

虽是如此,阿宝却与张家一家人相处的极好,她跟着张夫人学会了针黹女红,跟着张虞臣学会了读书认字,她还跟张虞臣的小女儿一起簸钱、击丸,教会了她弹琵琶、唱蜀中小调,张家的一家人都十分喜欢她。

赵从时任开封府尹,还要时常入宫协助太宗处理政事,公务繁忙。但倘若有闲暇,他便会偷偷甩掉跟踪的人,前来张家探望阿宝。

阿宝初时跟他闹脾气,不肯理会他,装作不认识他,他也不生气,嬉皮笑脸地来帮她干家务活,或是觍着脸向她讨要一只她亲手绣的荷包。

阿宝骂他,他面色坦然地接受,关上房门不理他,他就默默地站在门外,跟她说一两句话。

久而久之,阿宝内心的冰山也被他焐化了,两人就一直这么别别扭扭地过着,三不五时地见一次面,直至明光三年冬,太宗驾崩,赵从正式登基。

他做皇帝后,并没有立即将阿宝接入宫中,而是等到局势都平稳后,才骤然立阿宝为后,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

而这也正是谣言的来源。

阿宝九月初入宫,十月初诊断出有孕,且依脉象看,怀胎二月有余。

这便意味着,她是在进宫前,也就是在张家怀上这一胎的。

自赵从登基、阿宝被册立为后,张虞臣家的仆人便屡次在市井中炫耀自家曾供过皇后娘娘,还说皇后与主人家关系十分亲密,得张大人亲授读书写字,张娘子手把手地教其刺绣。

谣言愈演愈烈,且越传越失真,竟渐渐地传成了张虞臣手把手地教阿宝写字,二人早有首尾,皇后肚子里这一胎不是官家的龙子,而是张虞臣张大人的孽种。

谣言传至朝廷,赵从大怒,将张虞臣一家贬至儋州,其家中仆人悉数入狱,然而天子雷霆一怒,换来的却是谣言的彻底失控。

在赵从为了绯闻而焦头烂额的时候,阿宝却没有太大的感受,一是因为赵从瞒的好,没让大部分谣言传入她耳中。二是因为她对赵从有信心,相信他能处理好。

至于第三,便是只有她本人才知晓的原因了。

她是在自欺欺人,就算人人皆诽谤于她,说她不洁,她也觉得赵从不会相信。

可事实是明摆着的。

赵从就算不信,内心大概也有几分是存疑的罢,否则怎会一改他温和的个性,勃然大怒地将有恩于他们的张虞臣一家贬去儋州那么远的地方,还下了那么多人的狱,倘若不是被人说中心事,何至于如此恼羞成怒呢?

对于这些,阿宝内心是清楚的,但正如薛蘅所说,她知道,一直都知道,她只是不敢承认。

她宁愿活在自己编织的幸福假象里,一厢情愿地相信,只要自己生下孩子就行了,一旦生下来,他们就会发现孩子和谁长得像,谣言不攻自破。

有这个想法在,她比天底下任何一位母亲都要期待孩子的降生。

她在后宫没有朋友,只能将她的喜悦与期待全都说给梁元敬听,那时她时常借着为她画像的由头,宣梁元敬入宫。

至于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呢?

大抵是因为梁元敬特别不待见她罢。

这个人从来不会因为她是皇后,就对她恭敬有加,相反,他还显得有些“大不敬”。

比如他会时常望着她的脸出神,比如他很少喊她“皇后娘娘”,就算偶尔喊一声,还是那种不情不愿、仿佛从牙关中挤出来的叫法。

阿宝知道,他也像前朝那些大臣一样,并不认可自己这位皇后,可那些人至少只是在札子里骂她,并不会表现在明面上,而这位梁大画师,却是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脸上。

这让阿宝气愤不已的同时,内心又觉得有几分意思,她偏要将梁元敬召进宫里,偏要当着他的面摆皇后架子,看他到底承不承认自己这个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