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救灾(一)

这土地里[1950] 喜河山 7334 字 2个月前

时间过得很快, 雨兰镇的人们常常听到戏班子已经到了某某镇了,但就是还没有来雨兰镇。

大家起初还有点着急,后面到了春耕的日子, 要开始排红薯, 种土豆, 点玉米,到处拾牛羊马粪给刚过完冬天的土地追肥, 便忘了戏剧班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雨兰镇, 平常最顽皮的小学生们放学后也不再是在镇上玩耍了, 而是三五成群背着小背篓到处捡牛粪给家里的田地施肥。

对于雨兰镇的庄稼人来说,下半年的收成就全靠上半年的这几个月的播种了。

今年气候难得地好,唐丽娟她们的土特产交流站也开始发放各种作物的良种。

一听良种, 外面立马就挤满了人,结果一看种子,又忍不住问道——

“这个良种能行吗?”

“听说还要授粉, 还要分开种,还要那么麻烦, 不如就种我们自己的种子。”他们在说的是新推广的玉米种子。

本地的玉米颗粒小,产量低,但大家没见过外面的优良品种, 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自然也就有人有疑问。

大家的考虑也是对的, 如果种错了种子,这一年的收成可就没了。

唐丽娟还在前面跟最前面的人仔细解释道:“这是国家挑选过后的种子, 产量很高, 种的时候也有要求, 大家今年播种的时候一行良种玉米, 一行是我们本地的玉米,他们读书人称之为交叉授粉,说是杂交能够出更好的产量。”

这是唐丽娟去同林镇学习知道的事情:“等到开花的时候,咱们用手给本地玉米传授良种玉米的花粉,这个事情,到时候我们会出去学习,回来再教给大家。”

“这也太麻烦了!”后面那人说道:“以前种玉米就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都是他自己长,我们只需要追肥料。”

唐丽娟道:“等到秋天收玉米的时候,看着大玉米棒子,你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李振花最近去城里开会研究雨兰镇的水库问题,所以唐丽娟是专门负责这一次优种推广,面对大家的疑问,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若是易地而处,她这个种地几十年的人,以前没有遇到过自然也是不信的。

这是唐丽娟第一次独立处理这么大的事情,以前总是有人会帮她一起处理。

粮仓主任还有些不放心,专门来看了,结果一来就听到怀疑的声音。

粮仓主任有些担心,对旁边的人道:“你去帮帮唐丽娟同志。”

毕竟唐丽娟同志的确不是能言善辩之辈。

“放心吧,唐妈早就想到了这一层了。”旁边的人自信地说道。

果不其然,被质疑了以后,唐丽娟没有受到影响,道:“大家听我细说,这个种子来头大的很,名字叫金皇后,同林镇去年有几户人家种了,玉米棒子比我们普通的玉米棒子大了一倍不止。”

她上一次推广打稻机就在不熟练上吃了亏,这一次自然吃一堑长一智。

她说着就把之前去同林镇粮仓拿到的玉米棒子拿了出来,挂在了外面。

“这就是我从同林镇拿回来的玉米棒子,你们看看比我们本地的玉米大多少?”

大家一看,都忍不住拿到了手里,怎么会这么大?

“今年国家想让我们镇也能种上金皇后,你们今年不种也没事,愿意种的人就种,收获的时候自然就见分晓了,不愿种的人看到了结果,明年再种也可以。”

她几句话下来,原本质疑的那个人也没有情绪了。

后面立马就有人说:“他不种,我种,早就听同林镇那边的亲戚说了去年她们那里有玉米良种。”

靠地为生的人们对于这种事情本来就比较在意,听说过的人也不止一两个人,于是乎很快就排起了长队,就连一开始怀疑的那两个人也说道:“那我们也种一些,要是没长出这么大的棒子,到时候来找你们麻烦。”

“来就是了,我们又不会跑。”唐丽娟笑道。

这一次,唐丽娟宣传的时候完全没有怀疑,她今年也种了两块玉米。

玉米是很好的农作物,它比红薯土豆大米都好保存,缺粮食的时候做成玉米饼能充饥,不缺粮食的时候能存放起来。

玉米慢慢地抽芽,两片长长的叶子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和本地玉米的不一样了。

这个品种的叶子更宽更厚。

于是,又有不少人开始补种良种玉米了。

冬土豆成熟的时候,玉米已经到人的大腿位置了。

戏班子终于到了雨兰镇了,大家就差敲锣打鼓了,提前两天就去晒谷坝子搭好了台,等着她们来唱戏。

唐丽娟心说,应该不是唱戏吧?

不过她也没有直说,反正雨兰镇的乡亲们也想热闹热闹了。

他们的晒谷坝非常大,大家把台子搭得稍高了一点,这样所有人都可以坐在下面看。

十村八店的人都来了。

“不知道有没有关公耍大刀?”

李松青来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她忍住了笑,看来以往大家的娱乐都很统一。

很快,幕布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