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她们的使命

这土地里[1950] 喜河山 16228 字 2个月前

雨兰镇距离平城有一百二十公里,中间还有四个小镇,分别是同林镇,百合镇,香金镇,还有距离县城最近的长红镇。

年英并不是一个人来的,她还带了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准确地说,是她的二舅。

三个人坐马车经过了两个镇,香金镇因为有煤矿的缘故,交通稍微发达一些,年英来的时候的汽车便是停在这里,于是三个人又坐上了回城的汽车。

平安上车便说道:“到长红镇的时候停一下,我们可能需要半天时间去我朋友家里搬个东西。”

年英道:“什么东西?重要吗?如果是生活用品的话就不用去搬,我们那里都有。”

平安道:“非常重要,等你看到了就明白了。”

年英同意了,心里也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

很快,年英的目光就被外面的人吸引了。

不知道是从哪段路开始,路两边是络绎不绝的人。

那些人背着背篓,脊背压得弯弯的,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甚至队伍里面还有一些稚嫩的面孔,看样子不会超过15岁。

长长的队伍,似乎看不到尽头。

“他们背的是什么?”

“煤炭,四十公里外有一个电厂,火力发电。”平安看着那些人,说道。

年英看着平安,忍不住道:“你好厉害,这些都知道。”

平安自然是知道的,她是这些山里生长出来的孩子。

年英看着她沉稳的侧脸,她知道这个沉稳的年轻姑娘肯定有一个汹涌澎湃的内在世界,那个世界肯定跟她不一样。

平安并没有在意未来少东家的打量,她的目光在外面那些人身上,而她的思维随着车子的移动,慢慢地升高。

在她面前,河流纵横交错的平城开始出现全貌。

这里大小河流有300多条,水资源丰富的同时,也给平城带来了大大小小的旱涝灾。

光是平安这短短的一生,她就遇到了三次旱灾,四次涝灾。

年英看到了不远处的河流,感叹了一句:“这边水力资源丰富,等咱们以后研究出了水轮机可以建水库水电站,到时候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背煤发电了。”

平安望向外面的人们,只是点了点头。

在平安心目中,水库,水电站的意义不仅是这些。

她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她有一个全心全意守着她长大的母亲,于是她从小就有精力去关注其他人。

平安小时候逃难见到了很多人,后来在雨兰镇安定了下来,周围也都是勤劳而困苦的人们。

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想不通,为什么地主家什么都不用做,却可以过得那么好?

她妈妈和她们周围的人,每天起早贪黑,忙的一刻都停不下来,却只能吃玉米面。

她问了自己的妈妈,妈妈说,等她读了书就懂了。

她识字以后,努力地要去寻求一个答案,为自己的母亲,为周围的人,也为所有的劳动人民求一个答案。

书本带着她追溯到了千年前,那个时候的农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无法得知,但她看到了她们发明了提水工具桔槔,辘轳,龙骨车……

农业工具一直在进步,很多工具的发明甚至流到了国外,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

后来,国外的农业在继续往前发展,他们出现了水泵,开始了机械排灌。

国内农业控制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得不到生机,农业停滞了,不曾继续向前发展。

她的身边,有多少人因为一次灾情返贫,甚至卖儿卖女,纵观文明史,没有一个朝代,没有一个制度能够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

而现在,农业回到了农民手里。

平安看向了那条河流,小时候她逃难经过这里,不懂为什么大家会过得那么辛苦,而现在她再经过这里,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香金镇到了。”年英提醒道,把平安从对过去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平安下了车。

“我陪你一起去。”年英也跟着下了车。

“我同学家住在山里。”平安道:“搬东西下来会有点辛苦,你确定要去吗?”

“这有什么,我也是吃过苦的。”年英毫不在意地说道。

“那行吧,正好我一个人也搬不走。”

“东西很重吗?”

“300多斤。”

年英立马就明白了,叫上自己的二舅一起去。

平安则是在小镇的一家米铺借了三个背篓。

一人一个。

年英从来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山,一路上她的腿都在发抖,可到底是在自己看中的人才面前,几乎是咬着牙跟着平安。

想当年她爸爸开厂,为了请技术工人唐叔叔,当时可是翻山越岭,那个时候还没有马车,她父亲跟着马帮,结果马帮被抢,她父亲差点被土匪打死,她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困难?

年英看着前面的平安,她相信自己和平安也能像父亲和唐叔叔那样,成为一辈子的商业伙伴。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炊烟出现在不远处,村子到了。

年英这个大小姐差点跪在了地上,也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气质,一个劲地说道:“平安,我背着一个空背篓都差点死了,你要是让我背东西下去,我真的会直接死在这座山上。”

平安把她扶了起来,说道:“辛苦了,我们马上就到了。”

“到底是什么东西啊?只要能买到,我都去城里给你买行吗?”

“马上你就知道了。”

平安带着两个免费的劳动力走到了村子里,几条狗窜了出来,朝着三个人奔了过来,大小姐吓得哇哇大叫,瞬间跑到了最前面。

平安倒是没跑,赶紧把狗赶走,而这个时候,她们也到了目的地。

老房子前,一个穿着灰布衣服的老奶奶正在洗芋头。

平安走上前:“陈奶奶,我是平安,您还记得我吗?”

老人抬起头,愣愣地看了平安一会儿,道:“平安啊,你来了啊。”

她一边说话,一边颤颤巍巍地站起身,干枯的手拉着平安往里面去:“他让我藏起来,说是有一天你会来拿。”

平安声音低了很多,有些怀念地说道:“他总是想得很周到。”

这便是她的朋友家里。

两个人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后来又一起参加了学生运动,她们曾经一起演说,一起躲避追捕。

而今,她站在这里,对方已经不在了。

年英在后面跟着,总觉得平安似乎要哭了。

其实到这个小镇的时候,她已经发现了平安的情绪很低落,平安没有表现出来,依旧在做正事,她也不好直接问。

年英走进屋,屋子中间挂着一张黑白照。

一个好看的年轻男人,大概二十几岁,浓眉大眼,透过相框笑着看着屋子里的人。

而下面是一个奖状。

“尊敬的烈士家属,李建华同志在复兴钢铁厂为拯救国家财产不幸牺牲,谨此讣告”

年英想起来了,前段时间震惊平城的事件,钢铁厂十七名职工为了拆除炸弹,壮烈牺牲。

她低下头,致以尊敬。

平安已经到了里屋,年英跟了上去,看到她擦了擦眼泪,说道:“过来吧。”

年英走了上去,里屋角落里茅草中间露出了一个铁疙瘩。

平安扒开了茅草,露出了下面的东西的真容。

年英瞬间腰不酸,腿不疼了,走上前,再一次确认道:“水轮机?”

的确是水轮机啊!

“日本产的,直径0.8m混流式小型水轮机,单机容量900千瓦,有点小,但用来研究就刚刚好。”

“怎么会在这里?”

“两年前芙蓉城的水电站换成了德国产的水轮机,于是这个旧的坏水轮机,我申请着带回学校做研究。”

虽然机器依旧坏了,但平安当时走了很多程序,提交了很多次申请才接到这个宝贝机器。

年英想起来了,当初展会结束,她想找平安,结果老师说对方去水电站学习如何安装水轮机了,想来就是那个时候。

“可是学校不是被炸了吗?”

“轰炸的时候,我和它在一起。”平安说道。

平安摸了摸机器上方的一个小坑,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情况。

那个教室里有防轰炸的小防空洞,爆炸的声音一响起,她第一反应就是水轮机绝对不能被炸了,因为时局艰难,实在是太难找到可以研究的水轮机了。

她赶紧打开了临时防空洞,三百斤的铁家伙,她费了半天劲才推进去了,她想下去的时候,却发现水轮机卡在了入口。

她下不去了,她当时看着这个宝贝机器,咬了咬牙,盖上防空洞,以防机器被毁。

最后能够活下来也是福大命大。

后来学校的情况不乐观,再加上城里动乱,她也被迫要回雨兰镇,于是就把机器从城里运出来,当时愁怎么带回雨兰镇,那个时候正好在这个小镇遇到了一起参加过学生运动的同志,于是就将机器托付给了对方,两个人一起把机器搬到了这个村子里。

那个时候还约好了等到时局稳定,一起去城里,她研究水轮机,对方搞发电机,合起来就是水电站。

谁也没想到她再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对方在城里为了抢救钢铁厂牺牲了。

年英看了看这个水轮机,又忍不住看了看平安,张了好几次嘴,都不知道说什么:“我真的是捡到宝了。”

一开始,她是凭自觉,觉得这个姑娘确实是个人才,再加上工厂里的人大多数都是父亲的人,她接手快一年了,实际上无论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因为大家觉得她只是个黄毛丫头,并不怎么听她的话。

年英想要加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像平安这种,带动工厂往前走,她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人才,就像父亲当年那样,成就一个商业神话。

现在跟这个姑娘相处过后,只觉得对方跟自己都屈才了,她一定要把人介绍给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