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这第一个病人不是别人,正是隔壁的那团长家的孩子——迟迟。

迟迟已经三个半月了,但是连着两天都腹胀,吃奶吐奶。

到了晚上还整宿整宿的哭,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苗红云和那团长两口子,愁得白头发都快出来了。

小孩儿还不同于大人,矜贵得很,又不敢乱用药。

这不,隔壁诊所一开,苗红云和那老太太就抱着孩子过来了。

姜父和周奶奶听完,就把孩子从襁褓里面解开了,露出了小肚子,那小肚子鼓胀得跟皮球一个。

这一看,姜父没动弹,倒是周奶奶下意识地摸了下孩子肚子,又拍了下,“几天没上厕所了?”

“两天了。”

周奶奶眉头渐渐松开,双手在孩子肚脐两侧的天枢穴位,揉了约莫着三分钟左右。

接着,手往上划过去,在肚脐上方四寸中脘穴地,又力度不轻不重地揉了五分钟。

揉着揉着,孩子突然放了一个响亮的屁,那屁还是嘟嘟噜噜,绵延了好长时间。

空气中突然安静了下来,接着传来了一股臭味。

周奶奶也不嫌弃,直接又蜷着手指,轻轻地敲了敲迟迟的小肚子。

这一次的声音不再像之前熟西瓜一样,反而声音轻了几分,落到实地的感觉。

她语气慈祥,“好了,把孩子抱回去就可以了,每天记住吃完奶半个小时以后。

就按照我这个法子,给孩子顺顺气就好了。”

苗红云和那老太太对视了一眼,有些意外,“就这样?”

连药也没开,针也没扎。

这就好了?

“你看孩子肚子都下去了一些,你们回去在这样顺气几次,基本就好了。”

苗红云忙道谢,等道完谢,又问给多少诊费。

周奶奶摆摆手,“这有什么好给诊费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推拿。”

“不用钱。”

苗红云哪里肯呢,临走的时候,往桌子上放了一块钱,抱着孩子就赶紧离开。

生怕周奶奶跟了上来。

等她们一走。

周奶奶看着那桌子上的一块钱,不由得愣了下,“这都多少年了,我——”竟然还能在收到诊费。

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姜父笑了笑,“孩子你看的病,干娘,这诊费你可要收着。”

一块钱,不管是对于姜父,还是对于周奶奶来说,都不在乎。

可是,这钱的来路不一样,对于周奶奶的意义也不一样。

那是在她停止从医多年后,挣来的第一笔诊费。

周奶奶突然就沉默了下去,看着那一块钱,静静发呆。

姜父也悄悄地退出去,而周爷爷也是一样。

大家把空间都留给了周奶奶。

姜舒兰还有些担忧,周爷爷却说,“让她一个人待一会。”

从医一辈子的老大夫了,因为各种原因,被迫退休养老,再次来到一线给病人看病。

至于是什么心情,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姜舒兰嗯了一声,等了好一会,瞧着周奶奶没了事,释然的出来后。

这才去司务长办公室找他,准备拿一下近期的销售数据。

姜舒兰来的也巧,刚敲完门,罗玉秋就从办公室出来了,她生得漂亮,五官明艳大气。

她没穿平日的白大褂儿,而是穿着一身薄荷绿的确良长裙,越发显得身材高挑,光彩照人。

连带着那乱糟糟的办公室,好像也因为她,变得亮堂堂了几分。

姜舒兰愣了下,有些意外,“罗大夫。”

罗玉秋微微一笑,“舒兰,你来找司务长?”

姜舒兰嗯了一声,“来核对下近期的单子。”

说完,有些欲言又止,罗玉秋伸手点了点姜舒兰的额头。

“好了,知道你好奇,等你忙完,到卫生室找我,我就告诉你。”

态度落落大方,不带任何隐瞒。

姜舒兰顿时被勾起了好奇心,目送着罗玉秋离开后,她这才跟着进了司务长办公室。

一进去,就见到司务长抱着一个大搪瓷缸,一阵猛灌水。

“不对劲。”

平日这人不是这样的。

见到姜舒兰进来,司务长有些不自在,比起罗玉秋,他似乎道行浅了一些。

“舒兰,你来了。”

他极为不自在的扯了扯衣领子。

姜舒兰狐疑地看着他,“你怎么了?”

她没把罗玉秋给牵扯进来。

只是,像是平日一样,很随意的一句发问。

却让司务长顿时满头大汗,“没事。”

接着,蹩脚的转移话题,“你来找我什么事情?”

显然不想在之前那个话题上多聊天。

姜舒兰看着他片刻,也没在继续追究下去,而是摊手。

“最近一周的发货订单和首都以及西北基地的销售数据给我下。”

“我就知道。”

提起正事,司务长似乎紧张都淡了几分。

他拉开抽屉,迅速把所有的单据和报表,一股脑的递给了姜舒兰。

“都在这里了。”

“你先看,我出去、我出去透口气。”

姜舒兰嗯了一声,目送着司务长离开的背影,若有所思。

不过,人都走了,她也没在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就着旁边的办公桌,拉开椅子,迅速的翻看数据起来。

不得不说,这些数据才是最直观的东西。

可以告诉她,哪些东西卖的好,哪些东西卖的不好。

全部都显而易见。

姜舒兰明显感觉到,进入冬月后,首都那边的海产品销量,明显增加了不少。

甚至,超过了往日的罐头销量。

她拿着一支沾满了红墨水的钢笔,在海带,紫菜,咸鱼这三个产品上面,画了三个圈出来。

盯着片刻,随即又列出第四个,鲜虾皮。

鲜虾皮是后面才上的新货,在当地,这种小虾皮都没啥人吃。

最多孩子们抓一把当零食吃,大人们嫌弃虾皮没肉,每次捞起来以后,认为占网子,又给放了回去。

但是舒兰觉得紫菜和海带既然能卖得好。

这种鲜虾皮应该也不错,她就尝试让海货厂收购了一批虾皮,果然。

最新的数据显示过来,虾皮几乎被卖光了,虽然虾皮的量连紫菜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但是却销售一空。

首都是有不少有钱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普通老百姓还是多的。

大的对虾舍不得买,买一些虾皮回去做汤,还是舍得的。

姜舒兰一目十行,看完所有的海货数据,便在硬壳笔记本上写下,“下批货,增加海岛和紫菜咸鱼,虾皮的收购量,最少增加一倍。”

因为下个月是过年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性,辛苦劳累了一年,就指望过年能吃点好吃的。

接着,又看了下罐头,罐头的销货量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缓期。

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姜舒兰想到年底首都各大厂子的订单,以及市场上的销量,均会翻倍。

便加了一句,罐头产量先增加二分之一。

至于,果脯这种最少也增加二分之一,最后的脱水蔬菜厂,姜舒兰拿不定注意,因为这些蔬菜最后运送的地方,都是属于自己人了。

不是西北基地,就是沙漠边疆,再或者是自己部队演练出战的时候,自己都消化了。

姜舒兰把脱水蔬菜厂打了个问号的状态。

最后,则是看向果醋和果酒,因为她之前调整了下销售方案,所以,西北基地的果醋,以及首都的果酒,都销量不错。

只是,西北基地到底是受众少,基数少,所以销量有限。

只能说,勉强维持收入,能够让黎丽梅那边正常运行,但是想发财几乎不太可能。

最后,姜舒兰看了下果酒的销量,临近年关,果酒的销量也比之前好了不少,就是不知道年底的时候,能不能销量翻倍了。

想了想,姜舒兰觉得有备无患,在果酒上面增加了一倍的产量。

果酒不怕放,放的越久,越有劲儿,越有味道。

等看完这所有数据后,姜舒兰列了一个总结出来,一式两份,一份交给了司务长。

司务长三两下看完后,他拧眉,“你点出的海货增加一倍,会不会太多了?”

这些干海货不能放太久,放太久容易变味,也容易变质。

到时候卖不出去,全部都砸手里了。

姜舒兰摇头,“你放心,增加一倍,只会少不会多。”

“你忘记了,我们国家人的习性,辛辛苦苦一年,到了年底备年货起来,可不手软。”

说个不好听的,就指望过年这几天慰劳下辛苦一年的家人,这个还真不会太节省。

这——

司务长想了想,“那就按照你说的来,我让人吩咐下去,这个月加大捕捞的业务,增加采货量。”

姜舒兰嗯了一声,“剩下的你照着单子来就行了,另外脱水蔬菜厂一直是你负责的,我就没提建议,你自己看着来就好了。”

司务长翻到单子最后,他点点头,“脱水蔬菜年底也要增加,咱们部队都加餐,西北基地和边疆那边自然也要加餐的。”

说到这里。

司务长叹了口气,“咱们这也就占了个靠海的便利,要是能有多些肉,到时候能给战士们补给一些也好。”

奈何,他们这边肉实在是不多,养的猪也最多只是够自己部队吃。

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出货量。

姜舒兰听到这话愣了下,“我倒是知道一个地方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