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祝慈只要有空就会在工作室待着, 一边筛选陈玉交上来的新剧本,一边在心中完善那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平心而论,斩获三金之后, 祝慈这里收到的剧组邀约质量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大量的中小型剧组自知够不上祝慈的标准, 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流量和实绩都不如她, 但片酬实惠, 且演技足够用的女演员。
像《春和景明》这样的中等剧组,已经不在祝慈的考虑范围内了。
这不代表祝慈的行情变差, 而是因为她现在的身价已经不是普通剧组能够支付的起的,剧组也要考虑把钱和时间花在刀刃上,与其在等待的过程中被祝慈这边拒绝, 不如从一开始就放弃。
这种现象一出现, 最开心的就是陈玉等人。
以前, 她们的工作效率虽然很高, 但会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平庸的故事上,没办法对挑选出来的好剧本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现在好了, 剧本总数下降,质量却提高不少, 她们总算能腾出手把工作做细致。
现在祝慈这边的剧本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电视剧,全都是S+大制作,重磅班底, 平台主推,给出的片酬和待遇是绝对的最顶级,非常可观, 平台及公司的高层多次约见廖荃,态度热情, 看样子祝慈不点头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不过这些本子祝慈都看过,没有一个能超越《钟邈传》的水平,而且这里面水深的很,看他们殷勤的态度,谁知道会不会有关系户挤进来强行加戏,祝慈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暂缓拍电视剧的计划。
另外一种则是电影剧本,这一类比较鱼龙混杂,因为电影题材非常多元化,不像电视剧,已经有了一套公式,想通过剧本筛选出好坏,需要极深的鉴赏功底。
在电影市场,一切皆有可能。
众星云集、投资上亿、营销满天飞却惨遭扑街的比比皆是,小成本靠黑马口碑逆袭的也很常见,名导照样有失手的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也未必差到哪儿去。
一部电影的最终成绩是由观众真金白银买出来的,很难注水,不到上映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这也是电影圈难混的原因所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稍有不慎就会赔个底掉。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参演的每部电影都大获成功,如果想在电影圈不停向上爬,就需要演员在剧本选择上多方面考虑,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眼界要求非常高。
祝慈是幸运的,她的每部作品在票房和奖项上都很拿得出手,这意味这她之后的电影不会在拉投资时受限,有的是人会冲着她的吸金能力下注。
除了那些一门心思钻研艺术,不追求票房的少数派,大多数剧组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过往成绩比较好的演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起码比那些不稳定的演员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