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离开

堂中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 圣上同韩相公围着傅大人,对着傅大人手里的东西好奇不已,甚至分不出心神来关注门外。马骞立在院门处, 原还想叫人进去通报, 见他们兴致如此之高,便索性放弃了。他又不是看不懂眼色之人,知道眼下不是合适的时机。

马骞退了, 守在外头的牛伯桓见他这么快就出来, 心生诧异,两步跳上前急匆匆问:“大人出来了? ”

马骞迟疑了一瞬,还是如实回了句:“他们有要事商议, 我未曾进去。”

虽不是牛伯桓的事儿,但他比马骞还要上心,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除马大人之外, 任何一个人担任凉州知州牛伯桓都是不服的。他们马大人任劳任怨这么多年, 但凡有事儿都第一个冲上去, 前几年为了赈灾自己都过得抠抠搜搜,也就这一年来日子好些,但也一样忙前忙后不消停。

牛伯桓叹息:“这事儿不定下, 总觉得心中不安。”

马骞一言不发。圣上跟吏部没有定论, 他们不安也没办法。

傅朝瑜等人确实没发现马骞的到访, 几个人如今正筹备着这红薯该如何分配。因没有亲自种过, 傅朝瑜也没说这种子产量如何,只说是他父亲从海上带回来的良种,无地不宜, 极好养活。

鉴于上回傅成带回来的高产土豆,韩相总觉得这红薯应当也是高产的粮种, 或者即便不是,也总有过人之处。韩相其实是想将大部分的种子都带回京城的,土豆已经开始推广了,今年年初在北方以至江南一带都种下了,收成不错。

韩相对傅朝瑜没有意见,只是身为京官,总觉得这样的好东西自然还是要带回京城的。

傅朝瑜则想将大部分粮种带回都护府。他搬出父亲的话,言明当初就是在山坡的沙地里面发现了这些红薯,瓜州也有山地,北边的土壤并不肥沃,种别的不妥,唯独红薯土豆最佳。

皇上不表态,两边各执一词。

涉及利益之争,傅朝瑜也是分毫不让的。他任镇北都护,不日便要前往瓜州,治所在瓜州,届时少不得要跟瓜州上下都打交道,若没有一个好东西在前面吊着,人家凭什么愿意跟他在身后办事儿?他愿意将这红薯的事儿透露给皇上是因为皇上心眼儿小,明知他记挂着粮种,若不提前告诉他,未免来日他心里有埋怨,还是如今说得好。但如果让他拱手相让,傅朝瑜也舍不得。

傅朝瑜急于说服皇上跟韩相,忽然想到一个妙计。

他知道皇上有意扩大疆域,瓜州乃是大魏的西北角,西南便是沙州,再往西便直接与西域诸国接壤。傅朝瑜带着些蛊惑的语气道:“圣上,瓜州不仅仅是咱们与西域做生意的门户,也是西域百姓认识大魏的门户所在。先前您与韩相都说,瓜州日后仍旧是军事重镇,但是军事重镇同商贸、农务并不冲突,瓜州以北还有大片未开垦的荒地,正适合种红薯,来日瓜州兵粮不缺、百姓生活富足,还怕没有别的部族主动归降吗?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更能说明圣上仁义,天下归心?”

皇上脸色瞬间亮堂了起来。

韩相顿觉不妙,傅朝瑜这小子拍马屁的功夫又精进了不少!

果然,皇上顷刻间便改变了主意:“朕记起来,你这里似乎还有个厉害的老仆,上回的土豆便是他照看的吧,似乎颇有经验? ”

傅朝瑜心道妥了,因而回道:“安叔如今就在凉州,这批种子多亏他一路照看才得以保存下来。”

皇上当即道:“既然他有天分,此事便让他帮忙,这红薯七成留下,三成带去京城交给司农卿育种。”

方才傅朝瑜提到,这批种子足足装了有五辆牛车,不像之前的土豆仅仅只有两代袋子而已。三成也不少了,皇上想着,司农卿未必比傅朝瑜他们种地好,三成留给他们说不定还得浪费一些。

皇上迅速拍板,用些许红薯堵住了韩相的嘴之后,迫不及待地跟傅朝瑜商量起了引导其他部族归顺的可能性。

傅朝瑜就知道他肯定会对此感兴趣,说得也卖力。皇上偶尔还补充两句,以免傅朝瑜有所疏漏。君臣二人越说越兴奋,没多久便开始畅想周边部族不战而降、大魏国土再添一倍的美事。

韩相张了张嘴,愣是没插一句话,最后只能选择默然。

也罢,他争取过了,是圣上不让的。

傅朝瑜保住了红薯不说,还让皇上增加了一笔钱用于开荒以及建。

都护府暂定在瓜州与西南沙州之间的常乐镇附近,皇上已飞鸽传书让户部拨款、工部调人,务必在年前将都护府修缮一新。

常乐气候与凉州相近,北有疏勒河,南边有祁连山脉,河道冲积出的平原与部分山地都适合农耕,傅朝瑜并不担心红薯在常乐会长不好。但即便凉州保住了,治所建好了,同样也还得抽调人手。

兴许是有新粮种的缘故,皇上今儿格外大方,韩相没替京城争多少红薯,也没在人手上给傅朝瑜使绊子,傅朝瑜要什么人,韩相从不反驳。最终,傅朝瑜成功从皇上手里到了一批新科进士。这些进士如今刚过朝廷的吏部试,正等待授官,除非副都护之外,镇北都护府的其余属官丢给他们做,都合适。

且去年来凉州玩耍的国子监监生也有好几位高中,与景渊互通书信的方爻还是二甲呢。

就是不知道方爻愿不愿意来,西北不及京城,在许多人看来西北仍是苦寒之地,镇西都护府更是个前途未卜的地方,远远比不上富裕繁华的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