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苏夜所说,赵佶并不真的笨, 只是昏。
他登基时, 也想大展雄风, 好好做一番事业,整顿赵氏皇朝多年累积的弱点与不足。可惜, 他终究不适合做政治家。他是个艺术家,一个极易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家。他面对无法引起他兴趣的问题,永远退缩得很快。
他有想法, 想法常常是错的。他试图辨清忠奸贤愚, 总是倒在“万岁圣明”的呼声下。他甚至对蔡党恶行知道的八九不离十, 却以为君臣相得,和蔡京狼狈为奸, 从来不信他有谋逆之心, 一直任他在朝野中倒行逆施。
况且, 蔡党根基已经深深扎下。即使赵佶忽然头脑清明, 打算一扫颓风,也得谨慎行事, 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剧烈震荡。
他不仅易受欺骗, 还颇为固执。他喜欢谁, 谁便是好人, 是卿家。龙八抢着告苏夜的状, 固然令人忧心,却无法决定她的生死。
以蔡京与傅宗书为例,可以看出赵佶的性格特色。当年民怨沸腾, 朝中大臣纷纷上本弹劾,要求罢黜蔡京的相位。赵佶不得已而为之,换了一位新丞相,解除蔡京的实职,赐给他太师封号,作出他只拿俸禄不理朝政的假象。
这位新任丞相,便是傅宗书。
蔡、傅两人早就约好,关系绝不能一双两好,蜜里调油。在赵佶面前,傅宗书对蔡京不假辞色,时常指摘蔡京的不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而蔡京提及傅宗书时,态度一模一样。
赵佶见状,心里十分高兴,认为两人均是忠良之臣,不怕得罪同僚。但他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那些被指摘出的短处,其实都无足轻重,无损大节,反而让人对他们生出亲切感觉。至于在府中蓄养死士,大肆收买江湖武人之类的重要大事,两人提都不会提。
这两个人之外,还有大将军童贯。童贯亦摸清赵佶脾性,投其所好,最后当上了大将军。他出征时期,战绩其实乏善可陈,败时多,胜时少,并未给大宋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惹怒金辽西夏等周边诸国,间接导致边关战事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可是,他能说善道,勾结权臣,每次都夸大自己的战绩,避而不谈率军搜刮,拥兵自肥的问题。倘若将士于战场拼杀,拼出战绩,他便添油加醋,将一分功劳说成十分,其中九分半属于他指挥有功。更有甚者,他利用手中军权,协助蔡京镇压不服他的忠义之士,借此获得蔡京回报。
赵佶认定蔡京是贤臣,也会觉得童贯是悍将。他至今未能看出,他登位以来的举措伏祸千里,埋下十多年后,金国吞并长江以北,将宋室赶至江南的祸根。而他亲近和尚道士,追求炼丹飞升,又耗去了他的全部精力,使他无暇旁顾国事,悉数交给信任的臣子,终于无力回天。
苏夜进入汴梁内城,见到轩昂庄严的宫宇时,仍在想着这些事情。
宫中守卫森严,内里有不少大内高手,一部分听从诸葛神侯吩咐,一部分投靠米公公与方应看,另一部分贪图金银,暗中与蔡党勾结,把消息送出宫外。
她刚进宫,立即感到此地气象万千,远远胜过外面的民宅。幸好她见过不少皇城,并未露怯,平静地跟着引路内监,迈进皇城侧门,一路越过九重正殿,走进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