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头上的木簪都没有戴多久, 就换了一根新的。
这使萧云桓亲手买给她的,意识到这个, 秋晚的脸也有些热,很是羞涩。
萧云桓却是浑然不觉,拉着她左看看右看看, 满意地不得了,又拉着她继续往前走。
“这青城县我还是头一回来, 倒是以前听你说过许多次这儿的特色小吃,如今既然都来了, 不如带我去尝尝这儿的口味。”
秋晚软声道:“相公方才刚用过早膳,如今肚子里还饱着, 想来就算是去吃也吃不下, 不如等中午时,我再带相公去他这儿最有名的酒楼里。”
萧云桓没有什么不同意的。
众人往前走了没几步,便有一群书生打扮的年轻男人走了过去, 一边说着笑着走进了路边的茶楼里。萧云桓又停下脚步,抬头望去,就见茶楼里已经有了不少人, 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恐怕是青城县周围的所有书生都聚集到了这里。
萧云桓回头问:“今日是?”
秋晚兄长连忙道:“回……今日是书生们聚在一块儿辨诗的日子。”
“辨诗?”萧云桓来了兴致。
秋晚兄长解释道:“是家父之前提出来的主意, 说是读书人每日只知道在家里读死书, 不如出来交流,刚开始办了一届辨诗会,后来他嫌麻烦, 便放弃了,只是这个习惯却留到了现在,因此每月都有一日,附近的读书人会赶到这个茶楼里来辨诗,又或者辩论四书五经,这个惯例已经保留了许多年,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如果有兴趣的,每月十日,来茶楼底下等着就好。”
萧云桓打量了一下周围,果然,除了书生打扮的人之外,还有许多穿着普通的人,他们已经在茶楼底下等着了。进了茶楼就要有消费,书生们会在二楼的平台上辩论,声音洪亮,不用进去也能听的到,因此也有很多人愿意在外面等着。
见他脸上有些兴趣,秋晚兄长便立刻提议道:“您难得来这儿一回,不如进入瞧瞧吧,这在我们青城县,也是有名的景色了。”
萧云桓欣然应下,牵着秋晚的手,抬步走了进去。
众人在二楼找了一个雅间,位置很好,正好能看到那些书生辩论,听得也是十分清楚。
萧云桓一坐下,茶楼里的负责人便立刻敲门走了进来,恭恭敬敬地冲着秋晚兄长问好。
秋晚兄长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实不相瞒,这栋茶楼也是家中的产业。”
萧云桓:“……”
不得了。
他现在觉得那些来辨诗的书生,都是被秋父利用的棋子了。
有书生们在这里举办辨诗会,便有无数人慕名而来,来的人多了,酒楼的生意就好了,单这一日,就是往常不知道几倍的利润。
萧云桓沉默地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假装自己是什么也没有发现。
茶楼里的点心味道也不错,秋晚兄长做主将茶楼里有名的点心都点了一份,等那些点心陆续送上来的时候,辨诗会也总算是开始了。
一位书生站了起来,率先吟了一首诗,抛砖引玉,很快,所有的书生都参与了进来,辩论声不停,偶尔激动之处,那些书生还引经据典,情绪激动,气氛也很是热闹。
茶楼内外,来听辨诗会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不管是读没有读过书的,都津津有味地听着,偶尔那些书生停下时,还会配合地拍掌叫好,十分热闹。
萧云桓也听得兴致勃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