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
按照北方辽东府的习惯,这天要包饺子、熬灶糖、祭灶、扫尘……
年年如此,没什么新意。
不过今年的北崴子沟,较往年相比,明显不一样了。
以前的这天对于他们来说,不过就是个日子。
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包饺子、熬灶糖几乎没有,顶多就是扫尘,用几个馒头放在灶台处,就算祭灶了。
再看今年:杀年猪的;放鞭炮的;还有坐客栈“班车”,去镇上备年货的。
这一切,都源于今年春天,村民们大胆的佃地给暮宿客栈。
就像那个荆管事说的,与其种粮食收成不够填饱肚子,倒不如佃给他们,赚些银子、买粮食。
春耕、秋收,客栈忙不过来,村民们还可以有偿的去帮忙。
不仅都得了工钱,秋下每家还额外分了银子。
芍药收完就到了作坊收野果的时候,真是一个活儿接一个活儿。
从入秋到深秋,最次的一户也赚了几两银子。
尤其是暮宿的那个作坊,规模大、用人多,村里的妇人几乎都去做工,一天十个铜板作为工钱。
给的多、活儿也多。
虽然累点儿,可拿到工钱的那一刻,喜悦感掩饰不住。
“你家今年可以啊,媳妇儿在烤肉店那边做工,你在客栈这边,你老子秋下又采了那么多野果,还去外村帮着收,啥时候盖房子啊?”
腊月十五之后,客栈就不忙了。
原来的伙计、厨娘分成两拨,轮流上工。
干一天、歇一天。
客栈能省工钱,大家也能缓解缓解。
被点名的伙计叫章锁,小伙子乐的恨不得嘴角咧到耳朵根那里。
其他人见状,也都跟着笑了。
不仅是章锁,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好了很多。
至少不会挨饿,不会挨冻。
戴亮从后院过来,几个伙计见了,纷纷起身打招呼说:
“亮子哥。”
“亮子哥来了。”
“哥,嫂子咋样了……”
“……”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对戴亮的恭敬,从话里就能感受得到。
戴亮来到他们跟前凑热闹坐下,说:
“我媳妇儿啥事儿没有,只要躺着、静养就好。没啥事儿咱商量下今天晚上吃饭的事儿啊?到年底也不忙了,我早上跟荆帆商量了一下,咱们提前放了。”
“真的啊?”几个伙计都不敢相信。
戴亮笑着点头,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说:
“提前放了早点开工,我们打算正月初六就开工,六六大顺嘛。”
几个人听了颔首,一个一个都很高兴。
戴亮见他们没意见,指派章锁去拿菜谱,翻看着上面的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