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投资商也要赚一笔。
就安妮本人来说,她的分成条款最早就签订演出合约中,不管谁来海外发行,都必须承认她的分成比例,这是双方谈判成功的基础。
所以截止目前为止,安妮能分到北美票房的5的比例,3。7亿美元的5并不少,1800万美元了。最初觉得放弃好莱坞的各种邀请跑回去拍华国电影,经济上可能要吃点亏,哪知道《桃花扇》票房各种爆,《黑寡妇》她分走了6700万美元,现在《桃花扇》的收益也有5300万美元左右,尽管是税前收入,也足够让其他华语艺人把脖子都望酸了。
《桃花扇》带给安妮的,不仅是票房分成。
它在北美的口碑,让安妮的地位更加稳固。《时代周刊》用安妮当封面人物,并称安妮是华娱文化中的‘标杆人物’、‘领军者’,并不是每个人都服气的。但《桃花扇》在北美的成绩佐证了这一点。
别说是华国电影了,就算是潘文华从前拍的华语电影,也没有在北美取得过如此高的票房。高票房才证明了关注,证明了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桃花扇》里裹着的,是华国的传统文化,是华国在反抗好莱坞单方面的文化输出。
它做到了反输出,尽管不是那么明显。
可有一部分人,的确开始对华国感兴趣,看看社交网上那些美妆达人,她们现在推出的仿妆,就是参考了《桃花扇》里的戏曲妆面。戏曲妆很夸张,但化在脸上,有别样的妩媚感,美国人又不怕夸张,他们不信奉中庸之道,热衷于脱颖而出!
没有安妮的影响力,《桃花扇》在北美不可能卖到3。7亿美元,电影质量再好,观众对它根本就不感兴趣!
如果一个明星的影响力,已经足够传播本国文化了,她难道不能被称为本国文娱圈的‘标杆人物’?!上世纪也有明星做到了这一点,hk的功夫巨星,前仆后继的努力,把华国的‘功夫’元素推向了世界。
然而华国不仅有功夫和武侠片,地大物博,华国的文化太丰富了。
华国还有很多像昆曲这样,可以被称为‘艺术’的文化传承。美国有百老汇,英国有伦敦西区,悉尼有歌剧院……如果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演奏的管弦乐能登大雅之堂,钢琴家可以在世界顶级的音乐厅演奏,为什么给昆曲等华国艺术配乐的曲笛、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乐器,就不能有更多赞同?
安妮不是一心要推广华国文化。
但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和这个目的绑在一起,对安妮的根基牢固很有用。没有人轻易动摇她,除非她自己作死,一些小丑闻甚至会有群众自发为她洗地——《桃花扇》在北美上映的成绩,让华国媒体和观众集体高氵朝,大家都知道这代表着什么。
瞿逸飞导演的个人事业算是更上一层楼。
再也没有人说瞿导只会在国际上拿点奖,拍出来的电影外国人不会买单。
段宏万由纨绔富二代,转型为名制作,青年实干家。
高骏最终决定出演那部独立电影,已经试镜成功。
薛波拿到了好莱坞大制作的男3号。
人人都有进步,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带来的影响。烂片可以一时圈钱,口碑却让人荣耀加身,一时没有利益也没关系,它有更长远的影响……何况,《桃花扇》是有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