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结嘉措的愚昧,在于他的自大。他的军队,如何是拉藏汗的对手?拉藏汗作为皇帝派来制衡西藏政治的力量,本来就不可小觑。可桑结嘉措一旦掌握了实权后,就不舍得放下。他天真地以为,单凭政治,就可以将拉藏汗的力量压到最低。可被压迫的力量,终有反扑的一天。
可即便到了他失去了权力的时候,他仍相信,自己将有翻身的一天。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仍不肯相信自己失败了。即便自己的军事势力比不过拉藏汗,他也要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来。
他想起了当年对付拉藏汗的父亲,那个执拗着要从他的权力中分一杯羹的蒙古王,他送给了这位王一份礼物,一份使其致死的毒药。一个权力的威胁者,就这样消失了。
桑结嘉措很满意当时的做法,这是最经济的战争策略。虽然那次暗杀的结果,带来的是其儿子对他的仇恨,这仇恨也誓要终结他的生命。但桑结嘉措理想地想,在暗杀这一块,他是老手,他必将赢得最终的胜利。早年,他就已经在拉藏汗的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人,现在是用这颗棋子的时候了。
密令发出了,桑结嘉措满意地望着远方,盘算着之后的策略。他未想到,此举是在自掘坟墓。
还有谁能够阻止桑结嘉措的疯狂?在这决战前的时分,一个年老的喇嘛,来到了桑结嘉措的面前。他说了一番出乎意料的话:“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桑结嘉措您,到底是想要什么呢?您可曾为六世达赖想过?您的权欲,必将会造成他的牺牲。您不如隐居山林更好。”
之前高僧们的劝阻,都是让他想着佛祖,但这位喇嘛所说的,却是仓央嘉措。桑结嘉措这才想起来,作为他一手扶持的傀儡,仓央嘉措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创伤。曾经,他是田野中自由的孩子,如今却是被他困在布达拉宫的囚徒。虽然他感激五世达赖对他做出的一切,但他却深深地伤害了六世达赖。
他知道,他带给仓央嘉措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他也发现,他的一意孤行,将继续给仓央嘉措带来深重的伤害。拉藏汗把仓央嘉措视为“桑结嘉措扶持起来的假活佛”,自己如果与拉藏汗继续对立,只会使拉藏汗对仓央嘉措下手。到时,在仓央嘉措充满苦难的一生里,又必会增添一道新的,鲜血淋漓的伤口——这道伤,甚至会把他带向死亡。
可现在,他已经停不下来了。他心中有狂野在呼喊,他和这些与他敌对的人,对峙了太久。这一刻,他已等了太多年,奋斗了太多年。现在是最后的关键。他怎么可能,在最后关头退却,功亏一篑呢?权力欲望就是这样的毒药,让人一旦陷入,就不可自拔。
桑结嘉措决心一意孤行,与拉藏汗对决。那结果,将会是一场灾难,不知会夺取多少人的性命。但他顾不得那么多了,唯有向前,作最后一拼。
看着中毒已深的桑结嘉措,老年的喇嘛很是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劝解无法让这个人迷途知返。他唯有长叹一声,径自遁去了。缓步中,他口中依稀说着季节有更替、人生有苦甜一类的话。桑结嘉措不由跟了他几步,听到他说,上上下下乃是行路的道理。
老喇嘛的话,再明白不过了。他是说,再风光的人,也会有不再风光的一天,这是世间最浅显的道理。我们的人生,有时一帆风顺,眼看胜利就在前方,但谁又能料到,前面不会忽然出现难以跨越的沟壑?有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但谁又能料到,前面不会忽然雨霁天晴?痛苦与欢乐,都是相对的。低谷与佳境,也都是交替出现。
桑结嘉措听到老喇嘛的喃喃自语,心不由得悚然。他是何等聪慧之人,他的学识让他很快明白了这话中的真理。这真的是该他走下坡的时候了吗?作为僧人,他自然明白这更替的道理,但作为对权力有着渴望的野心家,任何可能的机会,他都不愿放弃。不,他不要去经历寒冬,他安慰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西藏的人民。
可若真是为西藏人民,他寻的应当是“不战”之法,而非一力的以暴制暴。身为僧人,当具有佛祖“以身饲虎”的牺牲自我的善念,而非操控军队,发起战争。
《金刚经》曾提到一大国中的三王子,素来很有善心。一日,他和哥哥去往山中玩耍,忽见到一只方生产的母虎,十分饥饿,眼看便要饿死。三王子心生怜悯,吩咐二兄先走,自己却留下来,要以血肉之躯喂养母虎。然而母虎身体虚弱,无法进食。他便自己刺破脖子,流出血来,让之舔食。这“以身饲虎”的故事,是要佛教信徒们能为他人想,只要能成全他人的幸福,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
仓央嘉措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已经渐渐懂得了牺牲的价值。但对于一直索取的桑结嘉措而言,别说“以身饲虎”了,就连一丁点的权力,他都是不愿放手的。
他忘了一个僧人的本分,忘了一个老人的本性。疯狂的欲望,将人心底的最后一丝理智和怜悯摧毁。心中“善”的念头,早就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战火燃烧的杀戮、血腥,和不顾一切的追逐。年迈的桑结嘉措,甚至连自己也不顾了。
这虚无的权力,真值得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