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阿旺嘉措对仁增旺姆的感情有多深,他也不需要别人知道,他只需要他们两个人心意相通就行了。他在诗中写道:
情痴急相问,
能否长相依,
伊言除死别,
决不愿生离。(刘希武译)
曾经,他也不确定仁增旺姆的感情有多深,他心中认定了此生非她不娶,但不知她是否非他不嫁。他急急地询问她,希望得到满意的答案。她果然唇齿轻启,冒出令他心动的话来:“除非死亡,我决不会在有生之年离开你。”
这是怎样决绝的誓言!对这样的回答,阿旺嘉措大喜过望。它为他们的爱打下了一个实在的烙印,似乎从此,就可以天荒地老,永伴一生了。
藏地的女孩子有自己的率真,一旦认定了相爱,她们很容易把自己的一生对其托付。她们的情意来得毫不矫造,仿佛爱原本就当是如此的倾心而为。
面对这样生死相许的誓言,阿旺嘉措想到的是父母。当年父亲也就是一个学过经的穷人,但母亲却义无反顾地与他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虽然不富裕,却过得如此幸福。只有死亡才能将他们分隔开,可即便如此,他知道,阿妈对阿爸的爱丝毫没有减少。仁增旺姆当真是像阿妈一样美善的女子,她可以做自己一辈子爱怜的妻子。
于是,阿旺嘉措踏踏实实地让仁增旺姆住进自己的心里,成为生活的习惯。有时他觉得,他的命里已经离不开她。他开始悄悄地为未来打起了小算盘。情深不在乎相识时间的长短,只要两个人愿意,从现在开始,就是他们追寻永远的起点。
他想带着仁增旺姆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去。
想来,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不管离开多久,走得多远,总有一天会回到原点,去看看记忆中的样貌。小时候自己坐过的石头,是不是还那样光滑;自己爬过的树,是不是还一样的高大;河流里的水草,是不是一样的碧绿。年纪越大,归宿感越强,即使已经老得连家乡话都说不清楚,老得连眼神都开始迷离,也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情结,放在今天也不难理解。
本来,阿旺嘉措这样的年纪,应该在外打拼。但父母双亡,让他早早地成熟,这种归宿感,让他对家乡更加眷恋。自从母亲离开人世之后,故乡就成了阿旺嘉措的母亲。那里有他美好的童年,有父母的气息在风中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