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真是万里无云。盛夏时节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刘姥爷已经到了寒暑不侵的地步,再热都不怕,可妮儿忍受不了,即是乡绿树成荫比城里凉快,可它始终还在地球上。
妮儿好羡慕太姥爷,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恢复就好了。所以只好劳累他老人家打着蒲扇不停地给她扇扇子。
终于捱到了傍晚,山风袭来,一扫白日的暑气,总算凉快了许多。
连幼梅蹬着自行车,大汗淋漓的进了门,摘草帽,蹲在水井边就想把头摁进刚刚压出来的井水中。
刘姥爷放妮儿赶紧伸手阻止了,“这孩子,就是再热也不能这么着,冷热相激,这脑袋不要了。”手指着一边的石槽道,“有晒好的热水,用它冲冲就凉快了。”
“你怎么这么热,跟水里捞出来似的。”刘姥爷诧异地看着她道,“你又不用地干活儿。”
连幼梅拿着木盆,舀了些石槽里的晒好的水,洗了洗脸。
“呼!这才感觉活了过来。”连幼梅水淋滴答地说道,“我也不想的,李干事积极响应上级的最新指示,我们现在正在学跳舞。”
‘跳舞?’妮儿随即就想到忠字舞,因为这个时期只有一种舞可以跳。
在舞蹈方面,因为所有的民间舞蹈艺术都被打入冷宫。被扣上了“四旧”的大帽子,传统的艺术形式被禁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今天的人很难相信的东西忠字舞。
在极左狂潮席卷全国大地时期。似乎人人都要表示自己无限忠诚,纷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跳舞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在车间、操场、码头、街头、田间……每天早晨,随处可见跳“忠字舞”的人群。
“忠字舞”,是在造反舞之后才流行起来的大众舞蹈,也几乎到了人人必跳的程度。它源自蒙古的“安代舞”,或许也是蒙古革命小将的发明创造。跳的时候,舞者要手牵红色绸巾或者红宝书,唱着“敬爱的……”之类的颂歌。边唱边舞。在这个愚昧和荒谬的时代,每天早晨,随处可见跳“忠字舞”的人群。学生们到校上课,也首先要跳上一段“忠字舞”,才能开始一天的课程。
这舞蹈要跳,得先学会才成,对有些人来说,那简直是难为人。
“小婶、小婶那个舞怎么跳,你教教我们。”姚博远和清远急急忙忙跑了进来问道。
“你们也要跳。”刘姥爷诧异地看着他们两个人道,“就你们这粗胳膊、粗腿。硬得跟杠子似的,也能跳舞。”
“就是啊!”姚清远拿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一饮而尽道。“不跳不行,不跳不让上工。”
山外的世事已经变得失去了常性。山村里边,亦开始慢慢地显现着一些人老几辈都没有经见过的古怪事情。
“所以不跳也得跳。”姚博远也一脸无奈地道,“给我倒杯水。”
姚清远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婶,教教我们。”
“我自己还搞不太明白呢!”连幼梅有些不好意思道,“咱们来拼凑一,看看能记住多少!”
“我就记住第一个动作。”姚清远起身站在院子里的空地上,“你们移开点儿。别让我碰着你们了。”
刘姥爷抱起了妮儿,两人坐在石凳上。看他们跳舞。
只见姚清远大声念道,“敬爱的……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然后双手按着自己胸部。
“我记得这个。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姚博远粗胳膊笨腿的,两手放到腮帮,仰头望,手指呈放射状地一闪一闪。
“噗……”刘姥爷不好意思地说道,“你们继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