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公司这趟北京之行没有白跑。
早在出发之前,他们就将目标定为寻找能支撑整个学校运营的个人或企业合作。
毕竟隔行如隔山,卖别墅都没搞明白,又要再办教育,实在费不过神来,索性找专家或专业团队联手合办。
前后拜访了几家学校,辗转认识了一位从香港去北京办教育产业的香港人蔡先生,母语沟通事半功倍,大家一拍即合。
他们商量了许多问题,包括学校的招生对象如何定位。
桂江的原意是办专门给富人子女读书的学校,而这个“富人”,是指本地有钱人还是在内地做生意的港澳台有钱人。
前者接受国内教育制度,后者不吃国内那一套。
搞清楚到底要招谁的子女做学生,直接关系到学校要走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与此同时,哪一种模式更容易吸引生源,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桂江一时三刻给不了答案。
斟酌期间,蔡先生提了另一个问题:“你们打算办小学还是办中学?”
阿爸:“办小学。我们考察过省城的私立学校,几乎全是中学,而且本地已经有不少优秀的公立中学。要与众不同吸引生源,得办小学。”
“那学校的硬件你们准备好了?”
“对。”
以桂江的建筑经验,两三个月起一幢教学楼出来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希望使用原有的资源来减少成本支出,比如北苑别墅那几幢闲置的会所。
别墅卖不出去,会所等同报废,倒不如拿去做学校。
等将来北苑旺了,再重建会所也来得及。
桂江向蔡先生展示图纸与实景图,可见建筑物面积不少,新净又牢固,还带些欧式风情。
蔡先生边研看边喃喃:“这个可以试试。”
桂江:“就用这几幢楼吧,不然赶不上9月开学。”
蔡先生一愣,“你指明年9月抑或今年9月?”
桂江:“当然是今年9月!”
等明年?恐怕桂江到时被供应商拆得连渣都没了。
蔡先生恍然:“既然如此,不要纠结办哪一种教育模式了,我建议两种都上!两种有钱人都抓住不放!针对本地的,我们可以与北京的名校合作,针对港澳台的,我们找香港的名校联手。不用担心,这方面的资源我都有。”
桂江一片和应,这五十五十的方式好!
有心办事和有能力办事的人聚在一起,事情很快就会商议出结果。
他们做了许多决定。
当中有将学校定名为“桂江学校”,学校划分“精英部”与“国际部”,每部每级只设三个班,每班30人。
这和当时公立学校每班动辄五六十人的规模相比,算是小班教学了。
而且设的班少,一来减轻运营与招生的压力,二来营造“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有了大方向与细节,资金硬件以及软件资源一一到位后,桂江学校又快又稳地在平地冒了出来。
有供应商定期来桂江催收货款,他们发现了异样。
以前桂江恨不得他们消失,推三推四不见不接,拖拖拖!
现在,他们居然几个人出来迎接,并且热情好客地问:“家里有孩子吗?上几年级了?”
供应商:“……”
知道桂江要办学校之后,供应商更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