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冬至来越城上大学,最高兴的自然是文博,他又多了一个玩伴,比钱崇懋幸福多了,他一个人在西安怕是要羡慕坏了。

远冬在越城停留了两天,跟远夏闲聊时说起了工作上的事。

远冬说他们公司目前正在跟一个电动车企合作,帮对方做智能车载系统。

远夏说:“我看新能源车以后会是个大趋势。日本搞氢能源汽车,一直都没获得突破性进展,倒是国内的电动车已经推出了几代,国家政策又在鼓励新能源汽车,我看好能弯道超车。”

远冬点头表示赞同:“你说的有道理,我也觉得能弯道超车。哥,我们公司打算跟电动车企合作,以后也做电动车。我们出技术,对方造车,你觉得怎么样?”

远夏问:“打算跟哪家合作?”

远冬说:“未来。”

远夏闻言心中一动:“我觉得可以。”未来是将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品牌之一。

其实远夏也在考虑投资电动车企,工程机械的销量具有周期性,但小汽车不一样,周期性不那么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行远需要一个持续增长的利润点来帮助公司度过行业低谷期。

远夏说:“你们跟未来合作的时候,看看他们还需不需要资金,我也打算投一点。”

远冬笑起来:“大哥,你也想投资电动车?”

远夏点头:“对啊,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行,我回头帮你问问。”

这几年行业行情不好,行远缩减了大量的开支,除了波鸿公司的二期投建,就没有进行过别的投资,如今行业开始复苏,资金宽裕些了,远夏要趁着发展不错的情况未雨绸缪,做点好的投资。

11月初,远冬给远夏带来了消息,未来汽车正在融资,让远夏去找未来谈合作的事。

跟未来联系之前,远夏召开了董事会,商量投资的事,不过还是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大家普遍的观点是,公司今年的业绩才刚刚有起色,资金并不算宽裕,如今就要拿出一大笔钱去投资,会不会有点冒险,不如再等等。

远夏说:“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度的销售额,上个月的销售额比9月份多了10%。这说明行业复苏并不是假象,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咱们现在正面临行业周期性的波峰,还在上行中,明年的销量只会比今年更多。我们不能等到明年有了闲钱再去考虑投资,因为投资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哪怕是贷款,我也决定促成这个投资。”

郁行一说:“我也赞同远总的做法。咱们公司主要投资都在工程机械行业,而咱们行业的周期性太过明显,如果不分散投资,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弱。等下一轮波谷到来时,不知道还能不能幸运地扛过来。”

崔平生说:“我赞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是亲眼看见兴越的惨状的,负债累累,要不是靠政府支撑着,怕是已经倒下了。

于是跟未来合作的事便在公司内部得到了通过,接下来就是行远这边主动去跟未来汽车接触洽谈。

行远早几年就已经在研发锂电池,还跟比亚迪有过相关的合作,不过合作停留在技术交换上,更深层次的合作并没有。

远夏这次的打算是,先看未来愿不愿意自己用电池技术换股份,如果不愿意,那便注入资金。

未来汽车起步比比亚迪晚了近二十年,他们以设计和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主,电池还没有自研,准备采购。所以当远夏提出要用电池技术入股的时候,对方显然非常心动,说要考虑一下。

行远不是专门生产锂电池的,技术比专业锂电池生产厂商略落后一些,因为投入研发没有对方那么多。当然也还是可以用的,毕竟跟比亚迪进行过技术交流。

但这对没有自己电池的未来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诱惑,毕竟哪个做电动车的不愿意拥有自己的电池呢?

可是对一个成立才短短两三年的企业来说,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前期是不可能从市场回血的,所以有些东西能放的就先放到一边了。

如今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眼前,现成的电池技术,甚至连生产线都有,怎么可能不想要?就算是技术不是最顶尖的,起码也能达到八分水准,这不比从零起步要快得多?

未来的老板亲自给远夏打电话,表示愿意合作。远夏便邀请他们来行远考察电池技术和生产车间,对方欣然同意。

几天后,未来的老板就带着一群人过来了,在参观完行远的电池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后,对方便极力邀请远夏去未来详谈合作事宜。

远夏赶紧领着陶阳以及电池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去了未来汽车总部,未来厂址设在苏州,离行远上海分公司不远,以后双方沟通也会比较方便。

远夏在苏州待了一个星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行远为未来提供电池技术,并提供5亿资金,获得未来6.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