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年,飞蝶凭借着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占领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唯一能与外国品牌抗衡的国产品牌。
当时远夏将技术1500万赊账转让给了立人,立人厂陆陆续续还了几年债,最后还欠下了三百万的欠款,说是今年内一次性还清。
但是远夏在立人没有找到薛贤,一问,才知道薛贤今年年初已经退休。
远夏很意外,薛贤退休,居然都没有知会他一声:“那你们厂现在的厂长是谁?”
对方说:“易冠海。”
远夏以为自己听错了,再次问了一声:“谁?”
“易冠海。”对方说。
远夏再次抬头看了一下立人的牌子,没有改啊,他问:“你们厂跟飞蝶厂合并了?”
对方点头:“是的。就是这个月初才谈好的合作。不过广交会是早就报名了,我们厂长不想浪费这个展位,就还是以原来的品牌参展。”
远夏说:“那你们欠我们的债,我找谁去要,易冠海吗?”
对方摇头:“我只是个销售员,别的我都不知道,你去找我们厂长吧。”
远夏只好跑到飞蝶去找易冠海。易冠海正好也在,看见远夏,似乎完全不意外,还很得意地对远夏说:“当初薛贤拒绝并购,如今笑到最后的依然是我。”
远夏竖起大拇指:“易厂长好手段,恭喜你如愿以偿。不过立人还欠了我三百万债款,是不是该找你兑现?”
易冠海说:“你是指你转让给立人技术的钱吗?现在立人已经跟我们合并了,我们付的转让费和立人付的转让费加起来,超过了五千万,已经属于天价。没有还你的那部分,正好是超出五千万的部分,远总是不是该抹掉这个零头了?”
远夏笑着说:“白纸黑字写的转让费,立人还欠我三百万,怎么能说抹掉就抹掉?这可不是三万。”
易冠海拧起眉头,显然觉得自己成了冤大头:“真不能少?”
远夏摇头:“不能少。飞蝶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缝纫机品牌,我想这也离不开我们的贡献吧。易厂长如果赖账,就不担心以后不能再跟我们合作吗?”
易冠海看着远夏:“你们还在做缝纫机?”据他所知,行远造车去了,缝纫机已经有几年没更新技术了。
远夏笑笑:“我什么时候说不做了?我们不是每年还在参展么。”
易冠海问:“你们的新技术是哪个方面的?”
“这是商业机密,不过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了。”远夏当然没有告诉他,“立人的欠款什么时候给?不给我们就法庭上见吧。”
三百万,还是值得打官司的。
易冠海咬着牙,说:“给!”
从广交会回到越城,远夏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包裹,是远冬寄回来的,里面除去连达昌的博士论文,还有一本纯英文版的期刊,看封面,是关于电子信息方面的。
第128章 举报
远冬在信上写得很清楚,连达昌的博士论文抄自美国一本电子信息工程期刊1982的一篇论文。
这本杂志的知名度赶不上《Nature》和《Science》两大科学杂志,是一本比较专业的杂志,在美国的知名度也不算小。
远冬拿到连达昌的论文时,光看目录列举的内容就觉得似曾相识,因为他刚到美国时,就翻阅过大量专业相关的文献,其中就包括这篇论文。
他根据连达昌毕业的时间推断,很快就找到了这本文章。
远冬详读了连达昌的论文,又将它的论文和杂志上的文章对比,可以肯定的是,连达昌的博士论文有一半以上是对原论文翻译过来后进行复制粘贴。
整个博士论文的核心论点和论证方法都是抄袭的,远冬说连达昌的博士论文其实还有些错误,可能是翻译水平不到家造成的。
为了给兄长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远冬又将杂志上的原论文全部翻译成了中文。
远夏看着论文的翻译稿,忍不住冷笑,沽名钓誉之辈,论文果然是抄袭的。以为抄了国外的就没人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