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搭建新农庄的框架

只不过这个时候依然还不是询问的时候,将大家拿出的钱一一记录下来,最终六家一共出资两万一千元。

其中杨、凡各五千,马爱国也是四千,吴林平三千,彭建军两千,陆志高也是两千。

也不知道这几家是怎么凑出这些钱来的,也许是把家底都掏空了,也许是向亲朋好友借的,总之大家就算借钱也没好意思空着手来京城。

大家的心思和支持,让王秀英很感动,由此更觉得身上压力山大。

不过没关系,有压力才有动力,大家多少都投了钱,才能让大家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王秀英在心里默算了一下,多少已经有了计较。

这几个家人在农事上各有千秋,比如马爱国有蘑菇种植技术,吴林平夫妻有一手很好的养鱼技术,彭建军夫妻俩对养鸡养鸭特别有心得,陆志高家有一手祖传的水果种植技术。

杨和凡兄弟已经算得上大棚蔬菜的种植的行家。

这样一来,似乎也就王秀英本人百无一用了?

当然这几家谁也不可能这样看待王秀英,王秀英也不可能真的妄自菲薄。

毕竟如果没有王秀英在京城,他们谁家也不可能跟着杨来这里。

倒不是他们看轻杨,可是如果没有王秀英,别说他们就连杨本人也不敢轻易离开清溪镇,毕竟在京城这边他们没有任何人脉。

就算这块地并不是王秀英直接接洽的,也是因为王秀英才能认识方劲松,才有这个机缘租下来,最重要的还在于种出的蔬菜、养出的鸡鸭鱼肉的销路,最终还得依靠王秀英才行。

王秀英小小年纪能够在父母去世,爷奶叔婶姑姑们虎视眈眈下,硬上带着年幼的弟弟闯出一条生路,还带着几家人创建了清溪农庄,带着住在山里的舅舅们必家致富。

桩桩件件都能让大家看到王秀英的不凡之处。

王秀英首先提议,无论是谁只要在农庄干活,就得按劳计酬,这条没人反对。

毕竟部队方面得安置人手,按劳计酬是目前最好的手段。

接下来就是讨论农庄股份的配比和年底的分红。

虽然大家都有出资,可是大家心里都清楚,仅凭大家所出的那两万一,要在这块荒地上建起一个新农庄,肯定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