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这两段越剧唱腔不但让金融系来了个大反转,同时也令王秀英本人名声大振,甚至还引来了不少喜爱越剧的老教授亲自找上门来要与她切磋,这让王秀英有些始料不及。
虽说这中间有她有意的因素,可真正到了现在这样走哪都让人指指点点的地步,王秀英才觉得在这件事上自己有些冒进了。
可是为了达到尽早带王秀诚来京城到自己的身边生活,王秀英又觉得有些牺牲还是值得的。
她必须积攒人脉,她也必须为今后铺路,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关系网,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到京城快一个月了,能打听的事情基本都打听清楚了。
这个年代真要在京城落户,说起来比十来年后要简单的多。
前世王秀英曾经看过一些有关京城落户政策的文章,知道外地户口落户京城在这个年代还是大有可为了。
国人对户籍的概念并不强,从建国初期的到五十年代中期,户籍只是一份籍贯记录。
到了五十年代末,户籍又成了居住的限定。
到了六十年代初,物资的贫乏又让户籍有了不同的意义,户籍意味着不同的分配标准。
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初期,人口流动刚刚开始,国人对户籍的重视程度似乎快到了无视的地步,正因为大家对户籍不重视,所以这个时候外地户口进京政策并不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宽松。
不过有过一世生活经历的王秀英知道,再过十几年,户籍又将成为了人人争抢的“指标”,而且这个指标会越来越少,落户京城的条件也会越来越苛刻。
因此在这个年代对落户还不是十分严苛的年代,要将王秀诚的户口弄进京城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不过还是需要一定的路子,当然更少不得在京城拥有一个固定居所,没有固定居所,再宽松的政策也无济于事,毕竟户口要有地方挂才能落下户来。
偏偏现在一个固定居所就将王秀英给彻底难住了。
她现在比起同龄人甚至比起身边的同学更有钱,毕竟她从十三岁开始就已经自己赚钱了,只是因为将钱全都押在了y县新市场的店铺上,身边可运用的资金想要在京城买个固定的居所,那就差得太多太多了。
国庆节这天,方盈盈拉着王秀英让她陪她逛街,事实上是方盈盈陪王秀英熟悉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