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故事

绣色生香 莫风流 6460 字 4个月前

“等一下。”门外朱珣和苏婉如进了门,他一抱拳和众人道:“各位,来迟一步,抱歉!”

他说着,和苏婉如往沈湛身边一站。

众人一愣,不明所以,惊讶的看着他们,柳大人咳嗽了一声,这里的人论官位他最低,可今天他是主审,自然他得开口询问,“朱世子,您和苏姑姑这是做什么?”

“我来说。”苏婉如拱手了,拱了一圈,视线在宁王身上一扫一过,落在柳大人身上,介绍朱珣,“朱世子今日是被告。”

被告?

柳大人一愣,沉脸道:“这是……圣上没说朱世子要一起审问,你们这样就是扰乱堂审。”

“柳大人,各位大人。”苏婉如说着一顿,又看着宁王,“宁王爷!父债子偿这话大家都听过吧,柳大人的桌面上摆着那么多的证据,告的就是镇南侯和长兴侯通敌叛国,如今长兴侯人已去,那么自然就要由朱世子来接替。”

“这……也说的过去。”徐立人颔首,看着众人,“大家觉得呢。长兴侯本就在这案子里,只是他人已经去了,可案子还是案子,理当由朱世子出面受审。”

大家蹙眉,戈大人为难的看着苏婉如和朱珣,咳嗽了一声,问道:“朱世子,您这是……想好了?”他的女婿啊。

“想好了。”朱珣拱手,回道:“长兴侯府向来光明磊落,行的端坐的正,这案子既然一开始告的就是镇男侯和长兴侯,那么我们就不会退缩。我爹泉下有知,也会支持我的。”

戈大人没话说,点了点头。

“那行。”柳大人道:“朱世子就和镇南侯同在堂上受审吧。”

还是头一次,有人上赶着审问过堂的。

“那苏姑姑你又是做什么?”柳大人问道。

苏婉如咳嗽了一声,又抱了抱拳,回道:“我是镇南侯请来的讼师,今日镇南侯和朱世子的案子,由我来打辩,各位大人,律法中没有规定受审者不能请讼师吧?”又看着宁王,“王爷,您说呢?”

大周开朝不过几年,律法尚未完善,自然就没有细分到被告能不能请讼师,更不曾规定女子不能做讼师的。

大家一阵为难,宁王开了口,颔首道:“既然律法没有规定不许,那就自然有商议的余地,只要各位大人同意,本王便无异议。”

“多谢。”苏婉如颔首,转头看着戈大人,“各位大人认为呢?”

徐立人正要说话,戈大人已经开了口,道:“既然王爷说可以,那就可以吧。”

他拍了板,徐立人的话就收了回去。

“行。”苏婉如道:“那就请柳大人开堂吧。”

柳大人颔首,拍了惊堂木,书吏喝了一声,“肃静!”柳大人就将所有人证据摊开,道:“因为路途遥远,曹恩清便没有来,但他所收集的证据和文稿都在这里,也经由宁王爷亲自去查证过,现在就给各位一一念一念。”

书吏上前,接过来,站在堂前,读道:“在镇南侯所建的肃州卫戍边墙附近,发现了一条暗市,其路隐在树丛之后,外墙被凿成一跳宽足九尺的通道,寻常由树木遮掩,很难看到。这条路出去再走三日的脚程,就是努尔哈赤的一支游民分部,宁王爷为了证实这二点,还抓了游民作证,证词就在这里。”

书吏说着,将证词举起,上面写的什么看不清,但是能看到两个手印。

“这是游民证词,可证明在过去的五年,每个月都有商队出城,他们家中所用的物品,皆是来自他们。这些物品包括,丝绸,米,盐,炭等物,不但这些,还有军需所用的刀,枪,甚至于他们的战马蹄下的蹄铁,都是由这些人供应。”

书吏读着都露出愤慨之色,作为汉人,没有不恨那些人,因为那么多年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容在了血脉了,永远都都不会消失。

“这是关外的证据。”书吏顿了顿,平复了心情,接着又道:“关内,甘肃驻兵审问了七人,这七人皆对暗市的事一清二楚,而过去的五年,每个月他们都能从这些商队手中,拿到五十到两百两不等的酬谢。”

“这些证据,皆有认证,除了曹恩清外,都已押到京城,关在牢房,若有异议,即可便能提审!”书吏说完,将手中的稿件交给刘大人,便回了座位。

“镇南侯,”柳大人说着又补上了朱珣,“朱世子。证据确凿你二人可认罪?”

沈湛没说完,和苏婉如对视一眼,后者就咳嗽了一声,道:“柳大人,还是将证人押上问一问吧。”苏婉如说着,和沈湛以及朱珣道:“堂上太挤,二位先在旁边坐一坐。”

“柳大人,还未定罪他们二位就不是罪人,既不是罪人,那就能坐的吧。”苏婉如手一划,看了场上这么多人,“毕竟,镇南侯和朱世子的身份,在这里怎么也有一席的吧。”

柳大人直皱眉,虽不满,可也知道苏婉如说的不假,要是不清讼师他们二人自然要站在堂上答问,可现在有讼师,他们只要听着就好了。

“给镇南侯和朱世子看坐。”柳大人道。

衙役端了椅子来,苏婉如就指着宁王那边,“就坐宁王爷那边好了,毕竟和徐大人戈大人坐在一起也不合适。”

一个是勋贵,一个是朝臣,是不合适啊。

柳大人没说什么,让人抬了椅子,但沈湛身后却站了十几个衙役,就怕他武功太高,一会儿定罪他要发怒杀人。

沈湛坐下,右手边就是宁王。

宁王端茶喝着,他身后的随从也无声的上前一步,手就拢在袖子里。

证人被带了上来,一位三十几岁的牧民,还有七位甘肃守兵,八个人精神都还不错,显然没有用刑。

“你八人,按顺序将所知道的事情都说一说。”柳大人道。

八个人就轮流开口,牧民道:“别的不知道,但每个月确实有商队给我们送生活的物品,米油炭布都有,你们看我身上这件衣服,就是用你们的布做的,有三年了。”

他说着,扯开衣领露出里面的中衣,确实是缎料,已经褪色,不穿个两三年难有这样的破旧。

柳大人点头,正要说话,苏婉如咳嗽了一声,道:“柳大人我有问题。”

“说吧。”柳大人第一次和苏婉如接触,只知道这个女子不简单,可现在才知道,她除了不简单外,话还很多。

不过,既然同意了她做讼师,那就不能言而无信,讼师要问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

“这位证人。”苏婉如和牧民道:“你说每个月都有人和你们交换物品,以物易物。那么,你可见过镇南侯,长兴侯也行,毕竟他近一年都在那边走动。”

“不曾。”牧民摇头道。

苏婉如点头,看着柳大人,“这么说,他其实并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和他们以物易物。大人,我觉得他作为证人不大妥当,最好能请努尔哈赤来说一说。”

有人噗嗤一生笑了,不知道是谁,柳大人顿时头皮发麻,回道:“苏姑姑,这位证人,只是证明确实有暗市,至于证明暗市和镇南侯有关的证人,是这七人。”

苏婉如哦了一声,转身看着七个守兵,“那你们说。”

其中一位瘦小的人,开口道:“我们原来是跟着镇南侯的,可就在五年前,镇南侯忽然让我们去了甘肃守戍边,一开始我们不知道,直到商队出现,我们才知道,镇南侯是要做这件事。”

“此事已经查过,他们早年确实是镇南侯麾下的兵。”柳大人补充道。

“那当时和你们一样,从战场退居守戍边的,一共有多少人,还是只有你们五人?”苏婉如问道。

那位守兵回道:“一共有一千两百人。”

“这一千两百人,都知道暗市?”苏婉如眉梢微挑,那人摇头,“只有我们七人,侯爷只交代了我们七人。”

苏婉如哦了一声,“这么说,你们是镇南侯心腹喽?不然,这么重要的事情,镇南侯不交给裘戎去办,却交给你们,要知道,那几年裘戎也在甘肃。”

“这个我们不知道。”那人道:“我们这等身份,当然是上头吩咐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苏婉如就冷笑一声,“吩咐什么就办什么,我看你们也不是听从吩咐啊,毕竟一个月两百两的佣金和封口费,可不少啊。”

“这是商队私下给的。”那人辩解,“侯爷也知道。”

苏婉如微微点头,“那除了镇南侯,还有谁也知道呢,比如,镇南侯不在的时候,你们都和谁联系?”

“和……我们不用和谁联系,我们只要守住那个暗道,其他的事都不用我们管。”那人回道。

苏婉如点头,看着柳大人,“大人,当年镇南侯派了一千两百人去甘肃,这一千两百人里有几个游击将军,还有两位他的亲信兵。大人打听过他们曾是镇南侯麾下的,想必也打听到了,当年这七人定人不是镇南侯的亲信。”

她说着顿了顿,看着众人,“试问各位大人,你要是办这种杀头掉脑袋的事,是随便找几个人去办,还是交给自己的亲信去办呢。”

“那自然是亲信。”崔大人道。

苏婉如点头,一转头看着守兵,冷笑道:“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你们非但不是亲信,还是背叛的小人,受人收买来陷害镇南侯的。”

“我……我们不是。”那人大声辩解,苏婉如脸一冷,喝道:“公堂上,大人没问话,你不能开口,掌嘴!”

柳大人当然不会让苏婉如胡闹,拍了惊堂木,喝道:“肃静。”他说着一顿,又道:“不但他们,还有西北的两户商户,在西北经营的七年,这两户人家,就是镇南侯属从,所有贸易往来,皆是他们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