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明远最怕蔡京这样的眼神,心里打了个突,话都有点说不流利了。

这时史尚忽然来了:“明郎君,王大衙内的信使到了,在凤凰山等您。”

明远:王大衙内的信使?

还有哪个王大衙内,史尚口中的,自然是宰相之子王。

他的“邮政”业务都这么发达了,王有什么事,只要写一封信就行了,哪里需要信使?

但是蔡京可不会怎么想。

只见蔡京的脸色立即变得恭敬,很认真地道:“远之尽管自便。京尚有为木兰陂选址一事想要向远之请教,但此事不急,京不介意再等等。”

这一刻明远明白了史尚的用意。

史尚是来“搭救”他的。

第215章 千万贯

史尚以王为幌子, 让蔡京误以为明远与王安石父子的关系依旧密切。

蔡京的态度立即转变为十二分的恭敬,并从海事茶馆中向明远告辞。

明远内心:我与元泽的关系也确实挺紧密的。

他转头看看史尚,夸赞道:“你啊你, 要我怎样夸你才好!”

史尚笑笑, 低下头去,小声说:“只可惜,小人不日又要启程了, 无法在杭州与郎君久聚……”

史尚自从那次海上遇险之后, 就一直待在杭州,明远也不想让他再次赴海疆。

然而南方眼看又到了种植甘蔗与制糖的季节了,涠洲那边虽有邓宏才,但有史尚在,才能够做到将糖厂的势力逐渐扩张至整个广南两路。

另外, 明家名下的金银钞引铺在南方设点越来越多,因为涉及大量金钱,除了定期审阅报表之外, 也是需要有人南下亲眼察看的。

因此明远纵然不舍,也只能任由史尚前往。

“以后千万莫要再用‘小人’这等称呼了, 明明我年纪比你小。”

明远笑着纠正他这位“首席代表”的称呼。

“以后你也取一个表字,然后叫我远之吧。”

“是”

史尚笑嘻嘻地应了。

在那之后, 一直到史尚南下离开杭州, 都从未改用表字称呼明远, 而是一直称呼“明郎君”。

明远挠头,不明白是为什么。

在那之后,蔡京又来拜访明远一次, 这次却是来请教科学技术问题他来问的是木兰陂的选址问题。

明远则将当初送给沈括的那枚用整幅平板玻璃制作的“巨型水文地理观察箱”展示给蔡京看。

他建议蔡京寻人将木兰溪一带的山川地理和水文情况进行准确测量, 并在这只完全透明的玻璃箱里按照比例搭建立体模型。

随后再往箱中注水, 以模拟木兰溪上游洪水的情况。

“元长兄可以使人用染色的水流代表上游来水,便可以看出下游堤坝在哪里受力最小……”

“另外,元长兄,这是沈括沈存中所著的《地理制图学》小册子,里面有介绍如何测量距离,如何按比例缩放,制作立体舆图。我也特为准备了一本送给你。”

“小弟不是神仙,无法在未经勘测时就告诉元长兄木兰陂应修在哪里。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唯有亲自准确测量,才能判断木兰陂这样的千秋大业应当选址选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