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沈括这样一位大才与自己讨论火器理论,明远当然欢迎之至。

他开始向沈括灌输火器的工作原理火药点燃后迅速产生高温,导致气体体积的成倍增加,从而产生压力,推动火器中的弹。

这一招沈括很快就接住了

这位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通才此刻对“气体”的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热胀冷缩,所以毫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明远的观点。

明远心里暗暗赞叹,对于沈括的理解力与接受力又多了一重认识。

随即他取来吴坚最新绘制的火铳剖面图,向沈括解释了火铳的是如何工作的。

沈括再次稳稳地接住了,并且赞同明远的观点:用铸铜或者铸铁制造火铳的铳管,能让火铳反复使用,其实比起竹木所制的竹铳木炮,更要节省成本与人工。

明远非常开心,心想不愧是沈括。

他接着又拿出自己的建议他打算在火铳的铳管内添加膛线,当铳管中迅速膨胀的气体急速推动子弹时,能够让子弹沿膛线的方向产生旋转。

“有了这个旋转的初始速度,子弹能够增加射程,同时能让火铳手瞄得更准,命中率更高。”

这却是沈括无从得知的知识了,他只能在与明远会面详谈一次之后,反复又做了几个试验,初步证明了明远所说的原理。

做完试验的沈括擦擦额头上的汗,心想: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但有沈括在,明远的工作就轻松了许多。他从此只需要在大方向上提点提点,细节自有沈括等“科技达人”能够搞定。

很快,好消息就传来,沈括带着吴坚,一起确定了火药的安全配比,将来可以由内地将火药按此配方调配后,作为“安全火药”运输到前线附近,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粉与硫磺,小心拌匀之后分成等份,便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上阵”火药了。

明远内心:……牛人就是牛人!

一来二去,沈括与明远很快就非常熟悉了,沈括甚至还请明远和苏轼一起,到自家作客。明远甚至还见到了那位“悍”名远扬的沈夫人张氏。

所幸明远事先打听了一下张氏夫人的喜好,准备了一些礼物,没有空手而去。

张氏待明远与苏轼的脸色便颇为好看,并且殷勤谢过了两位对她夫君的“提携”与“扶助”。

明远猜想,沈括最近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一点。

大约是想要投桃报李,第二天,沈括就来邀明远与苏轼一道去观潮。

沈括来邀请的时候,明远正与苏轼在西湖畔的望湖楼上观景喝茶。他们坐在靠窗一桌,窗外丹桂飘香,只要清风微动,香味便会源源不断地送进望湖楼,令人心醉。

明远坐于楼上,望着楼外的湖光山色,连连赞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难怪柳屯田要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1。”

苏轼便笑:“某其实更想见识一下那‘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1的盛景。”

这正是柳永笔下的钱塘海潮景象。明远与苏轼都是这辈子第一次来杭州,还没有见过。

他们正说到这里的时候,沈括到了,并且向苏明二人大力推荐,只说是天下难得的奇观。

明远与苏轼便相视一笑。

算算时日,已经快到中秋了。而观潮最好的日子,就是中秋之后的八月十八。据传那一天是潮神的生日,所以海潮的声势特别大。

苏轼心里痒痒的,马上就要一口答应。

只是他虽然人到中年,好奇心依旧不减,便问沈括:“存中兄,弟在京中一直听闻你的才名,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请问为何这钱江的海潮,竟有如此声势,天下其它地方都没有呢?”

沈括笑着向苏轼解释:“子瞻兄,是这么回事……”

他以手指蘸了蘸茶水,在桌面上画了一个喇叭的形状。

钱塘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酷似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令潮水易进难退,涌入江口的潮水无法自然均匀地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叠叠,轰然而至,成为奇观。

明远听沈括解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拍着额头道:“哎呀,存中兄,小弟有一件东西本是要送你的,险些忘了。”

明远拿得出手的“东西”,显然要比沈括的口头解释更为令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