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思潮

到了三月, 学校里开学了。

王慧珍从沪上拍了电报过来,说即将启程,勿念。

直到三月中旬, 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连队。

那天黄昏, 她从风口站搭乘拖拉机回来。

一进门,就放下提包,跟老田兴致勃勃地说, 沪上变化可真大啊, 人来人往的,热闹得很。到了家里, 找到爸爸,跟他说了我们的困难。

爸爸也答应帮忙。

为了防止小妈捣鬼, 我就当着小妈的面放了话,这个问题不给解决, 那我就回家来住,反正家里地方很大, 那楼上的房间不都空着吗?我们一家六口就住楼上好了。

小妈当时脸都白了。

弟弟结婚后就搬出去住了,那也是爸爸给他找来的楼房。妹妹还没结婚,自己住了一间。我们就住弟弟的那间好了。

田根宝听了哈哈大笑。

他能想象得出当时的情景。

估计这个后妈, 为了不让慧珍搬回来, 也得下力气去找房子。

“老田, 爸爸这次表现得还不错,他悄悄跟我说,万一落不了户, 他就提前离休,空出名额来让我去顶替……”

“哦哟,是嘛?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田根宝开着玩笑,心里却是感慨万分。

一直以来,因为小妈的原因,慧珍和他爸爸的关系不大好。

结婚时,因为家里反对还闹了一场,差点决裂。后来,父女二人维持着表面关系,客客气气的,却始终热乎不起来。

或许,岳父大人是因为年纪大了,想念女儿了?或是感到愧疚了?

不管怎么说,这一趟回去的收获还是大大的。

看看慧珍,不但事情有了眉目,还给孩子们买了几件春秋装,说是沪上最新样式。又给他和她自己买了一双软底牛皮鞋,这可是顶顶正宗的上海皮鞋,一上脚可舒服了。

王妈妈回来了,家里的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爸爸妈妈照常去上班,黎元元和三个小哥哥去学校里上课。这时候,连队里的知青们也安心了很多,生产秩序也恢复了。

陈连长和徐指导员长舒了口气。

无论如何,生产总得继续下去。

日子转瞬即逝。

四月十一号,黎元元迎来了十一周岁的生日。

萧哥哥提前写信过来,还邮了几本《京城文学》作为生日礼物。在信里,他提到了当前社会的一些变化,言语间透着一丝迷惘。

现在,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上,都在提倡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一时间,从南到北传播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潮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什么港商、台胞、侨胞,都随着“对外招商引资” 冒了出来。而“海外关系”,也从过去的人人喊打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

而城市里,待业青年越来越多,外加上知青返城、下放人员回流等等,大街小巷、电影院里、商店里到处都是闲人。有空虚无聊的,甚至开始追求一种低级趣味。

在街道上,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小青年们,烫着卷卷头发或者梳个大背头,戴着蛤蟆镜,穿着花衬衣,腰里扎着牛皮带,屁股上绷着喇叭裤,两只裤脚宽宽的,走起路来直忽悠,就像个扫地的。

还有的,嘴巴里叼着香烟,“啪啪”地打着响指,活脱脱的流氓阿飞一个。

小青年们只要聚在一起,拉帮结派、滋事打架都是难免的。城市里,被这种浮躁的气息充斥着,包围着,一改往日的宁静平和。

黎元元心知,这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也许再过几年,才会有所改观。

其实,不仅是城市里,就连封闭的农场里也变得喧嚣起来。

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不安定因素也出现了。一些从内地流窜而来的盲流,外加上一些不务正业的小青年,一起搅乱了以往的平静生活。

“五一”前夕,连队里开大会。

在会上,陈连长除了讲讲生产,还通报了一条消息,让职工们都要提高警惕,要告诫家里的孩子放学后不要乱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更不要上陌生人的车子。

原来,在二营刚刚发生了一桩刑事案件。

一个外地来团场做生意的盲流,赶着一辆毛驴车在路上来回晃悠,叫卖着彩色皮筋。他趁着学校放学之机,和一群小女生嘻嘻哈哈地搭讪起来,哄着她们上车,说送她们回家。几个小女生出于好奇,就上了车。

一路上,女孩们陆陆续续地下了车。

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她家住得比较远。

他甜言蜜语地哄骗着,还拿出糖果来给她吃。结果,把毛驴车拉到支渠那边的柳树林子里,堵住嘴巴,侵犯了她。

事后,盲流把小女孩丢在林子里,自己赶着车跑了。

联防队和家人到处找这个小女孩,一起放学的同学都说,她是坐着毛驴车回家的。

后来有一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