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卖家当

返城潮的突然出现, 令团场上下措手不及。

场部对这种情况十分惊讶。

现在,大部分知青都没心思干活了,一心二心只想着回沪上去。

可他们考虑过自行回城的后果吗?

这可是凭票供应口粮的年代, 落不了户口, 就成了黑户。不但找不到正式工作,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可说归说,劝归劝, 一些连队一下子空了三分之一。

以前, 职工们能住上套房就蛮不错了。

现在可好,邻居家走了, 隔壁房子都空下来了。后来,有的职工干脆在墙上挖一个门洞, 把两套打通,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大套间, 别提有多宽敞了。

面对返城浪潮,田根宝和王慧珍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

俩人也商量过, 是跟着回去还是再观望一下?

最后,打算先看看情况再说。

杨淑芬家倒是很积极。

一听说能开户口了,姚爸爸就开着拖拉机, 带着几个知青跑到场部去开户口迁移证明。

回来后, 就开始卖家具, 卖电器。

一会儿大衣柜拉出去了,一会儿沙发拉出去了,一会儿饭桌拉出去了, 还有那台黑白电视机和春雷牌收音机也被抬走了。

半个月的功夫,就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最后,只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面摆着睡觉的大床和几件行李。

一切都准备好了。

杨淑芬和姚爸爸欢天喜地谋划着,回去后该如何如何地生活。反正,她家有房子住,女儿自小跟着外公外婆,他们三口回去了,稍微挤一挤就住下了。

唯一感到惆怅的,就是姚龙港同学。

几个叔叔阿姨家都折腾这么久了,元元家怎么还没见动静啊?放了寒假,自己就跟着爸爸妈妈回沪上了,那以后是不是再也看不到元元妹妹了?

姚龙港心里舍不得。

就去找元元妹妹,想问问她什么回沪上?

什么时候回沪上?

这个黎元元也说不准。

就像其他知青家的子女一样,她和三个小哥哥也在关注着这场变故。

平时,在学校里听到的,都是谁家也准备返城了,关系好的同学都在忙着送纪念品,还有家长跑来找田爸爸拍照留念的。

黎元元心知,这批自行回沪的知青,除了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的日子都很艰难。

在沪上,户粮关系落不了,既没有工作,又没有住房。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回城条件,户口本和粮本只能揣在口袋里,直到十年后才落了户。

而在这十年间,一大家子挤在父母家里,和弟弟妹妹争抢着生存空间。住阁楼都是好的,怕的就是连阁楼都没得住。

试想,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群人挤在一间封闭狭窄的老房子里,精神上有多压抑?最后,搞得家庭关系都非常紧张,就跟仇人似的。

可即便如此,还得赖在那里,否则就会被城市排挤出去。

田爸爸和王妈妈要想回去,首先得解决住房问题。

至于工作,倒是次要的。

改革开放了,随便去街上摆个地摊都能养活一大家子。更何况,田爸爸还会照相?王妈妈还会裁剪做衣服?

田爸爸对回沪持积极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房子,恐怕也像姚爸爸那样去场部迁户口了。王妈妈说,要想回去,得让家里给找间房子,不然回去了住哪儿?

俩人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由田爸爸执笔,以王妈妈的语气,给岳父大人写了一封信,说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们一家准备回沪,请家里帮着找间房子。

第二天,信就发出去了。

田爸爸和王妈妈长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