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好。
不光是连队里有了变化, 就连场部直属单位也做了人员精简。
一直以来,场部文工团是个特殊存在。
它的出现,与运动时期所提倡的那种文艺宣传活动有关。这种文艺单位, 属于吃财政预算的清闲机构, 团场里有点门路的,都想把子女安排进来。结果,团里的人员一再膨胀, 编制内的和编制外的加起来有三十多号人马, 大多在那里吃闲饭。
现在,提倡搞创收、搞承包。
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非营利单位, 自然是重点改革对象。像场部文工团,上面有兵团文工团、师部文工团, 下面有连队组织的业余演出队,只有它夹在中间, 不尴不尬的,的确是个问题。
况且, 文艺演出团体的地位也不比从前了。
场部经过开会研究,决定第一个拿文工团开刀。
三月里,文工团拆分解散了。
那些临时借调人员, 都回了营部或连队。编制内的, 有门路的都提前找到了退路, 有转文员的,有去宣传科的。像陈团长就去了宣传科,他儿子转了文员, 而邱彩霞去了师部文工团。
剩下一些没路子的,处于待分配状态。
有小道消息说,富余人员要么被分到车间去当学徒,要么下放到连队里去。
在这次精简中,李秋媛的工作也没了着落。
父亲走了,家里没人也没关系。
想找吕营长,又抹不开面子。
再说,回到营里又能干什么?
包括营部在内,从上到下都在精简非生产岗位人员。
看看那些编内的还好,编外的直接被切掉了。最近一段时间,找吕营长托关系的可不少。再说,想办调动很难,到处求人不说,还不一定能办成。
思来想去,不觉心灰意冷。
这时,她想起那人临走前说的,有困难就去找他。
或许,那人会有办法?
她犹豫了好几天,还是给那人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没来由地就相信他,相信他一定会帮她。
许建晖接到电话,十分意外。
他等了那么久,从未想过她会主动打电话给他。
回来有一年多了,往事也淡了不少。一度,他以为自己已经看开了,也能接受家里的联姻安排。可临到头来,还是退缩了。
他想,再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吧?
以免将来后悔。
回来后,他在兵团里工作。
还是做人事的,级别又提升了两级,平时也挺忙的。
听到场部文工团的事情,吃了一惊。
在兵团层面的改革还不太明显,想不到团场里的变动这么大?如果他在人事科,一定会提前帮她做好安排。
可惜,现在离得太远了。
通话间歇,他想了想,还是一口答应帮忙。
她的业务那么好,就此转行实在是太可惜了。他想走走母亲那边的门路,看看能不能把她调进兵团文工团?或者,去市文工团也可以。
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李秋媛感觉安心了不少。
果然,他是值得她信赖的。
也不枉她等了那么久。
许建晖的动作很快。
一个星期后,就打来了电话,让她暂时不要服从场部的分配,等他那边的调令过来。
原来,那天他放下电话,就去求了母亲。
母亲只是看着他笑,让他说实话才肯答应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