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拔稻草

八小时外, 时髦风越刮越烈。

随着文艺风潮的兴起,电影、电视、音乐、书刊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农场里的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起来。

现在, 一到晚上, 大人和孩子就搬着小凳子跑到有彩电的职工家里,聚在一起看电视。星期天,也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去营部或场部逛逛。

一些小青年们, 喜欢三五成群,嘴巴里叼着香烟, 站在广场上,对女青年们品头论足, 给人家打分。看到打扮时髦的,还会兴奋地吹两声口哨, 遭来几个白眼。

还有的,干脆搭车去风口站“赶巴扎”。

到了那里, 即便不买什么,去看看也是好的。

黎元元通过电视、广播密切地关注着外界动向,也亲身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就连埋头学习的邓萧, 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

他微微皱了皱眉头。

这本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可随着外来思潮的冲击,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微妙改变。

现在,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广播里,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宣传开始弱化了, 发家致富、个人奋斗被大力提倡起来。就连社会风气都受到了影响,不良习气也再次抬起了头。

对此,他有些困惑,也有些迷惘。

以往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

一切都显得匆忙而紊乱。

听元元分析,这种变化将会持续下去,所有的人都得跟着改变,否则就会跟不上形势发展,最后被时代所抛弃。

在这种思潮的涌动下,连队里的生活照旧,职工们依然按时上下班。

当然也有例外的,那些包地的家属们,即便到了下班时间,还是喜欢逡巡在田间地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耕作着。

而知青们,还在苦苦等着消息。

可外界传来的,只有南方知青、北大荒知青大批返城的消息,支边青年就像被人遗忘了一般,在南部边疆这片大农场里悄无声息。

有的人灰了心。

有的人还在蠢蠢欲动。

有的人加倍从沪上淘东西,什么花衬衣、□□镜、口香糖、香烟、牛皮鞋、手表、画报、磁带、录音机,什么流行就搞什么。

这股时髦风潮,还刮进了学校。

几个女老师也先后烫起了头发。

后来,就连班主任宋老师也一改往日清汤挂面的形象,烫了个童花头。

星期一,她来班里上课时,让同学们吃了一惊。

烫了头发的宋老师,看着柔和了许多,脸上泛着白光,笑容也不那么生硬了。就连补课的时候,也没那么凶了。

黎元元心说,一向简朴的宋老师都变了个样子,可见这股时髦风潮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外表,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

上个月,教音乐的李老师终于回到了沪上。

听说,回去后在街道小工厂里糊火柴盒。可即便如此,还是引得知青们一片羡慕。因为现在能拿着调令回城的,都是有门路的家庭,也是能上户口的。

虽然,这番折腾失去了很多。

可同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回城,始终牵挂着无数知青的心。

可在这西部边陲,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

等待,继续等待着。

失望与希望交织着。

渐渐的,一部分知青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而一部分知青却在继续发出声音,号召动员,做着有朝一日返回沪上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