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 邓萧骑车返回团场之前,还是去了一趟连队。
在田叔叔家,他见到元元, 就把爷爷来信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
“萧哥哥, 这是好事啊!”黎元元宽慰道。
她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今后凡是老家有门路的,都会想办法去跑调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会有一大批人选择离开边疆, 返回原籍。
“嗯,我知道……可是……”邓萧说了半句, 又咽了回去。
“萧哥哥,你放心好了, 等我以后考上大学了,就去找你……”黎元元笑着说道。其实, 她也不希望萧哥哥这么早就离开,可萧哥哥已经读高一了, 距离高考也没多长时间了。
“好的,元元,你可得加油啊, 一定要考到京城来!”邓萧心里稍微松快了一点。“嗯, 一起加油!”黎元元握着拳头, 笑着说道。
送走了萧哥哥,黎元元坐在书桌前,写起了日记。
不过是一个春节, 前后变化却这么大。
南部边陲的反制行动在持续进行着。
收音机里,每天都有最新战况和后方支援情况。
连队里的知青们,在吃吃喝喝的间歇,密切关注着其他团场的动向。有些消息灵通的,还在不断打探着代表团远赴京城的进展情况。
他们与管理部门协商之后,是个什么结果?
一切都还是未知。
寒假开学后,学校里也有了变化。
春节期间,教语文的周老师在门诊上生了一个孩子,休了产假。教数学的宋老师就临时接替了班主任一职。
这下可好,本来就喜欢补课的宋老师,就像闹钟上了发条,别提多有劲了。
一时间,班里的同学们都是敢怒不敢言。
不过,补课与否,对黎元元的影响不大。
像她这种学习成绩特别好的,不在补课之列。
而田伟民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成绩也不错,可在宋老师看来,也得补。唯有这样,才有资格去参加场部的数学竞赛。
另一个变化,来自学校的才艺班。
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扑腾,各种才艺班可以说是风风火火,热闹非凡。
可今年寒假开学后,兴趣班、才艺班都哑了炮。只有学校的腰鼓队还在大操场上,“咚咚咚”地敲着,准备参加“五一”汇演。
对这种变化,黎元元一开始不太明白。
可随后一想,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提倡“讲效益”。这种才艺班是没什么效益的,一阵热血过后,就没什么动力了。
况且,开班的大多是知青老师。
现在人心思动,谁还有那个心思去培养这些兴趣爱好?听说,那个教音乐的李老师就在忙着跑调动,小提琴班也就散伙了。
不过,黎元元每天依然在坚持练琴。
田爸爸把小提琴都给买回来了,如果不好好练习,哪里对得起买提琴的钞票?这可是田爸爸和王妈妈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
看看春节过后,连队里又多了几台彩电。
搞得更多的职工,都想着攒钱去买彩电了。而她家,距离买彩电还很遥远呢。每次想看电视,都要跑到别人家里去,一点也不方便。
即便经济条件这么紧张,家里对他们几个的学习依然很支持。
她又岂能辜负田爸爸和王妈妈的期望?
想到此,黎元元不禁感慨万千。
日子过得可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