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开口子

第二天上午, 邓萧用书包装着一沓子信件,去了连队。

正赶上寒冬腊月,天格外得冷。

他裹着厚厚的棉大衣, 戴着一顶火车头军帽和厚厚的棉手套, 一路小跑着来到了田叔叔家。

见了元元,才知道田叔叔三天前就踏上了探亲旅程。这样紧赶慢赶,勉强能赶在除夕前抵达沪上。

今年的春节来得早, 一月二十八号就过春节了。

而这个寒假就显得格外长了。

伟民他们见了邓萧哥哥, 高兴得直咧嘴。几个小将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还好奇地打听着高中部的情况。

屋里正热闹着,王慧珍下班回来了。

这几天, 连队里在搞冬季积肥。

活一干完,就可以提前走了。

相比起以往, 管理上灵活了许多,不用再熬时间了, 也没人磨洋工了,只要把任务完成就好。

这种工作方式,挺合王慧珍的脾气。她干活一向不喜欢偷懒, 效率也很高。这样, 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

王慧珍见邓萧来了, 就留他在家里吃饭。

说话间,就撑开案板忙乎开了。

“伟民,你去棚子里, 拿一块冻肉,搁在水盆子里化一化……”她吩咐道,打算中午包一锅馄饨吃。

天冷,得吃点暖和的才好。

饭后,黎元元坐在里间的床上,翻看着读者来信。而邓萧趴在桌前,又习惯性地帮黎元元誊写起稿件来。

“萧哥哥,我自己来吧?这样太耽误你的时间了……”黎元元有些过意不去。

“没关系,我正好休息一下脑子,还可以研究一下这篇故事的架构,这样对我自己写作文也有帮助……”邓萧头也不抬,继续写着。

他想,编辑部恐怕已经熟悉了“刀剑啸”的笔迹。

蓦然变更,反而不好。

反正,假期里还有一点时间,就权当练手好了。

黎元元在看信的间歇,抬眼瞅了瞅邓萧哥哥。

台灯下的萧哥哥,一脸认真的样子,让她又想起了当初的那个小少年。转眼三年多过去了,而她和萧哥哥却成了最铁的朋友。

现在,家里的三个小哥哥已经知道了她发表“作文”的事情。

还知道她挣了一点稿费,都交给妈妈来保管。

对此,除了羡慕之外,就是发奋努力。

用伟民哥哥的话来说:“我们几个当哥哥的,唯有这样,才能赶上一路小跑的元元妹妹吧?”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忙碌的。

连队里,赶着回老家过年的职工还真不少,光沪上知青就走了将近四分之一。可留下来过年的这批人,却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而聚在了一起。

“外地知青开始返城了!”

原来,在去年九月,靠近南方边陲的知青聚集点,率先行动起来。

他们推举出一名代表,给中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述说着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和对家乡的思念,继而促使国家开始解决知青问题。

就在这个月,上面终于出台了一项政策,对知青返城问题有了松动。

消息一出来,全国各地的知青立马沸腾了。

有些积极分子甚至连春节都顾不上过了,立马开始跑调动,想法设法也要回城。

可对沪上这种大城市而言,要想回城唯有顶替。

那些未婚知青或夫妻双方都是沪上知青的,只要一方家里有父母退休(包括病退,内退)的,就可以顶替这个名额回城。

对沪上知青来说,只有符合返城条件,并找到接收单位,等那边发来调令后,才能把户口从团场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