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八月中旬, 连队里终于分瓜了。
听王妈妈说,今年外面来买西瓜的可真不少,每天都有汽车开到瓜地里, 现场摘瓜过磅, 效益好得很。
连队里对外出售,自然是按照市场价格。
不过,今年对内价格, 也比往年涨了一分钱。可三分钱就可以买一公斤西瓜, 还是相当便宜。
这天,天气晴好。
一大早, 伟民哥哥骑着自行车,驮着麻袋, 去给邓萧家送瓜去了。黎元元在屋里练了一会儿大字,就和两个小哥哥一起吃起瓜来。
她坐在小板凳上, 一边吃着,一边感叹着。
来到这里已经整整三年了, 偶然还是会想起后世的父母。
现在,他们是不是已被送回了农场读书?
因为户口的关系,知青家的孩子在城里上学是很困难的, 往往需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入学。等到了初中毕业, 还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升学。
而考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一般是户口在哪里,就要回到哪里去考学,否则就是作弊。跨地区即便考上了, 也不会被承认的。
这个年代,户口一直是大家的命根子。
看看连队里,那些家属们至今还没有正式落户,吃的都是高价粮。
现在“巴扎”开放了,去换点大米、玉米面什么的,相对来说方便了很多。可价格却很高,比连队里的口粮至少要高两倍左右。
那些从内地带家属来的职工,常常哭着装穷。
其实,连队里都明白,那些家属一个二个都很能干,也很把家。家家户户都养着小鸡小鸭小兔子,喂着几只羊,甚至还有养猪的。
一下子养这么多家畜,饲料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是连队里偷着弄回来的?
每年秋季,光是从地里捡来的稻子、豆子,就成麻袋地往家里背,足够吃一整年的。打米出来的稻糠,都能养猪了。
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还喊穷?
说真的,论起干活来,那些家属们可真能干啊,也能吃苦。
用李连长的话来说,都不是吃干饭的。
就拿夏天来说吧,炊事班黄师傅的爱人张桂兰,每天上午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场部的代销点里去批发冰棍。
她家自己做了一个“保温箱”,是专门用来盛放冰棍的。
这种“保温箱”方方正正的,是用木头做的。箱子里面铺上一层棉絮,再裹上一层塑料布,箱子外面又蒙上一层厚厚的棉褥子,防止热气进来。
场部代销点里,一根冰棍的批发价是一分钱,一百根起批。可市场零售价却是三分钱,卖掉一根,就能赚到两分钱,利润相当可观。
这种“保温箱”,一次正好可以装一百多根。